【明報專訊】對擁有漂亮咖啡座的博物館,格外有好感,不為什麼,就因為它們對美,有認識,更願意放下身段,分享美。美學說到底,是一種潛移默化。
不認不認還須認,活在資本主義的我們,消費無可避免,在消費主導的邏輯裏,消費者總是對。藝術兩字對大部分的我們來說,顯得高不可攀,或者遙遠縹緲。都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畢加索的作品可能還不及性感美女玉照吸引。現實就是現實,藝術欣賞需要學習,為什麼面目歪斜,眼耳不合比例的作品是經典;為什麼Mark Rothko的Orange, Red, Yellow成交價高逾8000萬美元,繪上幾塊顏色就與宇宙、無涯等拉上關係。
博物館親民點子
藝術館未必高不可攀,但社會讓我們確知,它讓大部分人覺得高不可攀。承認分歧是溝通的第一步,不然你有你說,我有我卻步,大家堅持,最終落得原地踏步。
生活逼人,小市民的快樂可能來自坐在漂亮的空間,喝到美味的咖啡,看到身旁時尚的俊男美女。倫敦的V&A博物館在1980年代為博物館進行改革,立意要讓它更平易近人。他們就用了咖啡店為點子,用咖啡香來吸引人來看展覽。當時的掌舵人Elizabeth Esteve-Coll ,採用了Saatchi & Saatchi廣告公司Paul Arden和Jeff Stark的「An ace cafe with quite a nice museum attached」,把咖啡館的重要放在博物館之上,廣告提出「哪裏能讓你每吃一客蛋沙律,就送你價值一億元的藝術品?(Where else do they give you £100,000,000 worth of objets d'art free with every egg salad?)」。一如所料,當時招來無數批評,狠批博物館本末倒置。
身在其中潛移默化
本末倒置是事實,但有時候要扭轉逆境,本與末不能斤斤計較,何况所謂本末,人人定義不盡相同。一間號稱一級的咖啡店至少吸引了人,連人都不來,何來談藝術教育?結果時間證明一切。一輪改革後,V&A注入活力,成為倫敦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其實,由名師設計的咖啡店,環境優美、讓人坐着舒服,就已經「身教」了空間與色彩運用。近朱者赤,我們看多了自然心領神會,潛移默化。
文、圖 黃潔玲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