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磅巷住到第四代人的Gigi,現職園景設計師,與建築師Stephen、Helen等皆為三十會房屋及城市規劃研究組成員;他們認為政府的保育思維仍止於保留一個點、一幢建築物,而忽視整個社區考慮,「樓梯街、城皇街因為觸及個別歷史建築,所以方案無法通過,但磅巷與它們年期相若,為何可以破壞?」又如石板街保育了石階樓梯,但兩旁舊樓只要通過若干審批程序,仍有機會改建成高樓,令街道氣氛蕩然無存;他們建議,像太平山街一帶擁有如此豐富的歷史和建築內涵,應將整個街區列作舊城保護區(Historic District Protection Zone),限制往後樓宇大規模重建發展,保存街巷格局。
百年來都是這樣走
Gigi認為,磅巷的舊樓梯設計或無法符合「無障礙」要求,但無障礙是現代觀念,老人家其實百年來都是這樣行,「為何必要用現代想法改變原先面貌?歷史遺留下來條街係咁窄,有些情况下是應該尊重」。站在建築師角度看,磅巷人流稀少,花龐大資源建電梯未必是最好方案,要方便老人家,沿途增加坐椅亦可以,即使建電梯亦不等於要全段路連續,可以只建在關鍵位置,最重要是設計過程中真正做到公眾參與,讓居民和長者都能表達想法,「話唔定佢地寧願起間社區中心更實際呢。但政府交給顧問公司要佢設計條電梯,佢就只會交條電梯畀你,不會去想其他方案」。
最闊5米如何施工?
Katty則是從前中區扶手電梯工程的「受害者」,1990年代初租住些利街太子臺對上的樓宇,本是寧靜的步行街區,多棵樹木因施工而斬掉,工程進行兩年多時間受噪音困擾,93年落成後人流增加、商店街道逐漸變樣,故不久後另覓新居。前些年在磅巷附近的普慶坊自置物業做工作室,不料新一輪電梯工程又殺到。「心裏只有錢的人就會覺得這是好事,物業升值嘛,但我們好多人只想維持原狀安靜過日子。早一兩年田生地產來開舖,想收購附近樓宇,很多業主企硬不賣,他們才撤走。也有地產經紀拿着未來的扶手電梯藍圖作賣點。」她說,些利街和正街街道甚寬,工程都已非常擾民,難以想像僅3至5米闊的磅巷怎夠空間施工,「就咁問句老人家起條電梯好不好,梗話好的,因為佢地未想像到成件事會點發生、掘幾耐、對往後居住環境幾多連鎖的破壞,我們就盡量去解釋」。磅巷關注組近日在區內擺街站聯署,也有正街街坊因感同身受,專誠走過來簽名反對,現已集合逾300個居民簽名。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