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昨揭盅,由法國物理學家阿羅什和美國物理學家瓦恩蘭分享,評審團表揚他們在量子物理學的卓越研究,從而發展出比原子鐘精準百倍的時計,並為以量子原理打造超高速電腦(量子電腦)鋪路,為人類生活帶來重大改變。
68歲的阿羅什(Serge Haroche)是法蘭西學院和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教授。他形容對獲獎「完全不知所措」。他笑言,接獲通知時正跟太太在街上走,「赫然見到手機上出現來自瑞典的46區號,就知道可以開香檳了」。接獲喜訊後,他第一件事是通知孩子,然後是最親近的同事。「沒有他們,我不會獲獎。」同為68歲的瓦恩蘭(David Wineland)效力於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他說獲獎是「美妙的驚喜」。他承認要發展出量子電腦還「很遙遠」,但「我們很多人都認為,它終會成真」。
超準時鐘勝原子鐘100倍
評審團指出,在微觀的量子世界中,單一粒子很難從周圍環境中隔離觀測,一旦它們與外界發生交互作用,通常會失去神秘的量子性質,使得量子物理學中很多奇特現象無法觀測到,但兩位得獎者通過開創性的實驗,成功突破了這個框框限制,開闢了量子物理學實驗領域的新時代。當局讚揚,兩人的研究促成製造出極度精確的時鐘,這種時鐘能成為新標準時間的基礎,精確度是當前銫原子鐘的100倍以上。
量度吸光放光瞬間
兩位獲獎者的實驗方法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瓦恩蘭在一空間困住帶電原子或離子(ion,簡言之是一種處於穩定結構狀態的原子),通過光子量度它們吸光和放光的時間。阿羅什的實驗卻是相反,將光子困住,以原子進行量度。香港大學物理學系周海峰教授向本報解釋,今次兩名得獎者都不是理論家,其研究成果都是由做實驗得來,透過將離子放入一個空間,再由研究員放出微弱的光線(光子),讓離子與光產生作用(即吸光和放光)。由於離子「吸光」後再「放光」的時間極之標準穩定,可謂「一成不變」,這時間正好可用來作為細微時間計算的度量衡標準。
打破現今電腦二進制局限
周教授說,這實驗的「犀利」之處,是真的「很難做」,其研究結果可提高時間計算的精準度。他解釋,瓦恩蘭所效力的美國NIST,正是專門研究度量衡標準的機構,對於工業強國來說,時間計算的準確度要求極高,因為在尖端的科技,例如太空對接等,時間必須準確。他表示,除了計算時間,量子光學另一應用就是研製量子電腦,以量子學原理製作的電腦,將可超越「二進位制」的局限,速度遠超目前想像。評審團預期,量子電腦「或許將在本世紀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像傳統電腦在上世紀那樣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
68歲的阿羅什(Serge Haroche)是法蘭西學院和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教授。他形容對獲獎「完全不知所措」。他笑言,接獲通知時正跟太太在街上走,「赫然見到手機上出現來自瑞典的46區號,就知道可以開香檳了」。接獲喜訊後,他第一件事是通知孩子,然後是最親近的同事。「沒有他們,我不會獲獎。」同為68歲的瓦恩蘭(David Wineland)效力於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他說獲獎是「美妙的驚喜」。他承認要發展出量子電腦還「很遙遠」,但「我們很多人都認為,它終會成真」。
超準時鐘勝原子鐘100倍
評審團指出,在微觀的量子世界中,單一粒子很難從周圍環境中隔離觀測,一旦它們與外界發生交互作用,通常會失去神秘的量子性質,使得量子物理學中很多奇特現象無法觀測到,但兩位得獎者通過開創性的實驗,成功突破了這個框框限制,開闢了量子物理學實驗領域的新時代。當局讚揚,兩人的研究促成製造出極度精確的時鐘,這種時鐘能成為新標準時間的基礎,精確度是當前銫原子鐘的100倍以上。
量度吸光放光瞬間
兩位獲獎者的實驗方法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瓦恩蘭在一空間困住帶電原子或離子(ion,簡言之是一種處於穩定結構狀態的原子),通過光子量度它們吸光和放光的時間。阿羅什的實驗卻是相反,將光子困住,以原子進行量度。香港大學物理學系周海峰教授向本報解釋,今次兩名得獎者都不是理論家,其研究成果都是由做實驗得來,透過將離子放入一個空間,再由研究員放出微弱的光線(光子),讓離子與光產生作用(即吸光和放光)。由於離子「吸光」後再「放光」的時間極之標準穩定,可謂「一成不變」,這時間正好可用來作為細微時間計算的度量衡標準。
打破現今電腦二進制局限
周教授說,這實驗的「犀利」之處,是真的「很難做」,其研究結果可提高時間計算的精準度。他解釋,瓦恩蘭所效力的美國NIST,正是專門研究度量衡標準的機構,對於工業強國來說,時間計算的準確度要求極高,因為在尖端的科技,例如太空對接等,時間必須準確。他表示,除了計算時間,量子光學另一應用就是研製量子電腦,以量子學原理製作的電腦,將可超越「二進位制」的局限,速度遠超目前想像。評審團預期,量子電腦「或許將在本世紀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像傳統電腦在上世紀那樣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