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本港每年產生超過130萬噸廚餘,大部分都被傾倒至垃圾堆填區。近年政府鼓勵廚餘回收,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研發出一套新技術,利用細菌分解廚餘,製造出可供發電的甲烷。若將全港廚餘轉化為甲烷,最多可產生11億度電,相當於全港全年用電量的2%。
全港廚餘可產全年2%用電量
實驗人員在城大餐廳收集廚餘,放於5個儲有細菌群組的器皿內。這5組細菌群組原本用作處理污水,實驗人員發現廚餘在細菌群組內被迅速分解,其中兩組更在兩星期左右就產生甲烷,最遲的兩個月內也能見效。
經過分解的廚餘體積大減一半,這些殘餘物仍可作堆肥之用,製成肥料。經過多重步驟,剩下的廚餘殘留體積相當於未經處理廚餘的12.5%。
學者:減碳排放 緩堆填區壓力
負責研究的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助理教授李鈞瀚表示,要將廚餘轉化為能源,細菌只需從天然收集,廚餘更是廢物利用,只要每家每戶有效分類廚餘,就能物盡其用。
對於政府提倡將廚餘堆肥作肥料,李指過程需注入大量氧氣發酵,仍會釋出二氧化碳。廚餘發電可減少碳排放,殘留物比堆肥少,既可紓緩堆填區壓力,又可成為新的供電源,一舉兩得。
同時,煤氣公司亦正嘗試在堆填區收集甲烷,但產能視乎堆填區內雜質含量,供應量不穩定。李認為針對性地分解廚餘,可控程度更高,成本效益更大。
研究獲研究資助局撥款100萬元,為期3年,未來兩年的工作是做基因排序,深入了解分解廚餘所用細菌群組的成分,從而確認能有效分解廚餘所需的元素。
全港廚餘可產全年2%用電量
實驗人員在城大餐廳收集廚餘,放於5個儲有細菌群組的器皿內。這5組細菌群組原本用作處理污水,實驗人員發現廚餘在細菌群組內被迅速分解,其中兩組更在兩星期左右就產生甲烷,最遲的兩個月內也能見效。
經過分解的廚餘體積大減一半,這些殘餘物仍可作堆肥之用,製成肥料。經過多重步驟,剩下的廚餘殘留體積相當於未經處理廚餘的12.5%。
學者:減碳排放 緩堆填區壓力
負責研究的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助理教授李鈞瀚表示,要將廚餘轉化為能源,細菌只需從天然收集,廚餘更是廢物利用,只要每家每戶有效分類廚餘,就能物盡其用。
對於政府提倡將廚餘堆肥作肥料,李指過程需注入大量氧氣發酵,仍會釋出二氧化碳。廚餘發電可減少碳排放,殘留物比堆肥少,既可紓緩堆填區壓力,又可成為新的供電源,一舉兩得。
同時,煤氣公司亦正嘗試在堆填區收集甲烷,但產能視乎堆填區內雜質含量,供應量不穩定。李認為針對性地分解廚餘,可控程度更高,成本效益更大。
研究獲研究資助局撥款100萬元,為期3年,未來兩年的工作是做基因排序,深入了解分解廚餘所用細菌群組的成分,從而確認能有效分解廚餘所需的元素。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