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藝術家和設計師,都是我們一般會稱之為「創意人」的人種,但兩者之間的分別是什麼?如果要畫一條線將兩者分割,可能是前者從生活中思考各式各樣的問題,後者則嘗試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問題。在文藝逐漸成為消費品的刻下,Peter Zimmermann並不以藝術家自居,而以「文藝愛好者」的身分創作。
演繹藝術與社會關係
Peter Zimmermann的作品大都命名為Untitled,驟眼看也的確不明所以。畫布上總是佈滿大量鮮艷的顏料,背後卻大有原因。由1987年開始,Zimmermann便以網上宣傳平台、藝術或哲學書籍封面作為原型,按照這些放大圖像畫成畫作,藉此重新演繹藝術與社會的關係。他認為很多文藝愛好者會閱讀這些作品,而書籍封面本身和內容也有一定關係,但當圖案放大到一個地步時,大家從中看到的是什麼呢?「當這些圖案變成跟真人一樣高的畫作時,觀眾站在畫作面前,又會有什麼感覺?這一切,到最後說的重點都是『溝通』。」
由初期的書本封面開始,到後來從各種渠道蒐集各式各樣圖像。他亦透過電腦程式處理顏色,將當中的文字和視覺符號扭曲、異化。過程中製成的電子檔案,經過變形處理後,便成為Zimmermann未來繪畫作品的藍圖。Zimmermann以層疊顏料做出微妙的透明效果,以環氧樹脂代替傳統油彩,並隨意加入亞克力顏料,令顏料質料如蜜糖一樣黏稠和立體,同時具有反光閃亮的效果,畫成呈層狀或粒狀的顏料拼湊畫。
「業餘」作品回應當下
Zimmermann說﹕「當初首次以書籍封面放大製成畫作時,只是意料之外嘗試而成,後來才慢慢演變成一系列作品。很多東方觀眾也會問我,作為西方藝術家如何界定一件藝術品完美還是不完美、我的作品又應該如何欣賞等。我想這很能表現東西方藝術文化的分別所在。亞洲觀眾總是對『完美』有一種追求,就是對整個宇宙如何生成發展也有一套完整的價值觀。但我的作品從來不是那些專業的藝術作品,反而更接近業餘一點,更像是從dilettantism(業餘的文藝愛好者)的角度去做。我從來沒有想完美不完美的問題,只是去做一些回應當下的作品。在這個年代,我們開始不那麼相信影像,於是我就用影像去創作這些作品。而最後每個人在這些作品面前都會有他自己的理解,但他們各自『看到』的內容其實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當中的『溝通』過程。」
就算不是藝術層面,在社會上溝通也不一定有統一結論。但正如Zimmermann所言,如果大家都能夠踏出一步打開溝通大門,或者世界已經朝着更正面健康一點的方向發展。
協力 Galerie Perrotin
查詢 Galerie Perrotin 3758 2180
文 張曉冬
圖 林俊源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