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英基校方透露與政府的磋商有轉機,校方對凍結了12年的每年2.8億元資助額能夠增加至4億元,取態樂觀,並期望明年8月底前定案云云。由於此乃英基片面之詞,外界不知道具體情况,無從判斷。不過,12年來,英基相對於其他學校的特權地位和獨特優勢,並無任何改變,不公平情况依舊,因此,政府就延續英基的資助,應該三思,除非有使人信服的理由,否則,英基改為自負盈虧的私校,才是它的合理出路。
歷史任務完結
英基特權地位應終止
上世紀60年代,港英政府成立英基,開辦港島中學和畢架山小學,為在港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提供英語教學,學制獨特,課程與運作不受教育當局監管,財政上則得到政府資助。但是隨着香港回歸,本港不乏私立國際學校,英基所屬學校本地生約佔七成,原有職能已不彰顯。雖然如此,在本港學制中,英基仍然沿用海外學制、不受教育局監管,卻是接受公帑資助的辦學機構。由2000年開始,政府凍結資助英基的撥款水平為每年約2.8億元,然後與英基商討,探討改變其非本地學校也非國際學校的獨特地位。
英基不願意改為直資,事實上,若英基改為直資,意味着回歸本地學制,優勢大減;而英基也不願定位為國際學校,它只肯收取等同國際學校的學費,接受政府資助,而又獨立於本港學制以外。英基恍似香港教育制度的「租界」,不僅擁有「治外法權」,政府還以公帑維繫這個治外法權,可謂十分荒誕。去年,政府認為「英基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要釐清定位,提出在不影響英基的教學質素下,逐步過渡至自負盈虧。英基的畸形存在等於享有特權,從根本上偏離了公平原則,有必要改變,上一屆政府提出要英基自負盈虧的目標,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是正確的方向。
英基與其他學校之間的矛盾突出,因為得到政府資助,使它在招生和招聘教師方面都有優勢。2004年審計署報告透露有國際學校去信教統局,不滿政府向英基提供資助,使它在「員工招聘、招生、吸引學生繼續留校,以及提供教學資源方面,獲得不公平的優勢」。事隔8年,英基仍獲資助,不公平情况依然存在,若英基校方所說「有望續獲政府資助」屬實,則政府不僅維持不公平,與上一屆政府比較,新政府更開着歷史倒車。
據英基校方透露,他們為續獲資助,加強英語特殊教育發展,以符合政府對它的特殊定位要求。不過,即使英基一成學生有特殊學習需要,加上有所謂學習支援班,但是這個「英語特殊教育」規模,看不到英基因而應該獲得全額資助之理。其實,即使有特殊班、支援班,以英基收費與國際學校不遑多讓,應該可以負擔開支,政府即使資助,也只應涉及「英語特殊教育」這一部分而已。總的而言,英基以英語特殊教育爭取資助,只是藉口,有巧立名目之嫌,若政府藉此決定繼續資助英基,理據薄弱,不能使人信服。
英基已純商業運作
政府續資助有違公平公義
多年來,英基與政府談不攏的情况下,在財政收入方面已經另闢蹊徑,除了加學費,也向學生徵收建校費、保養費等費用,動輒數萬元;另外,更推出「提名權計劃」,讓家長付出40萬以至50萬元,他們的子女就可以獲得優先面試及分配學額的權利,據知,單就今年的提名權計劃,英基進帳約1億元。還有最新發展是英基計劃發債籌錢。英基現有9億元儲備,仍然積極籌集資金,據稱是為準備重建學校。從這些情况看來,英基的營運模式與其他國際學校並無分別,都是以高昂學費和附帶收費以至「財技」集資等操作,商業意味濃烈,若政府繼續給予資助,不公平情况將更嚴重。
其實,即使英基學費昂貴,加上要家長繳付其他費用,仍然無礙家長熱忱,學額難求,反映以英基的校譽和條件,應該轉型為私校,勿再千方百計尋求政府資助了。我們不知道梁振英政府對英基的認知和處理,是否與曾蔭權政府不同,不過,政府若延續英基的特權地位,則是偏離了公正公義的核心價值,絕不妥當。
政府應該採取措施,逐步使英基轉型為自負盈虧的私校。具體做法是政府向已入讀英基的學生保證,繼續資助他們直至中學畢業,並訂定「錢跟學生走」的原則,就算學生轉讀其他學校,資助仍然持續。這樣做,可以顧及歷史與現實,紓解英基家長的反對情緒,而繼續資助現有學生,意味着英基有13年過渡期適應轉變;另外,英基若對自詡的「優質超群」教育質素有信心,就毋須擔心過渡期內學生會流失。我們認為,這是解決英基這個歷史遺留下來問題的最好方法,值得政府考慮,至於資助英基的公帑,日後可用作新移民、少數族裔的教育開支,協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