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據接近中南海的學者透露,司法改革將成為十八大後中共政改的突破口。按照「先易後難」原則,與民主選舉改革相比,司法改革將加速。
在十八大日期宣布後,周二(9日)中國首份司法白皮書公布,白皮書首提「司法改革的根本目標是保障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被北京學者解讀為為十八大後的司法改革定調。
法治入手 先易後難
據悉,薄熙來事件與習近平的宣導是推進司法改革的關鍵因素。薄熙來事件中,「法治」被推至核心位置,同時官媒對薄熙來文革式的「人治高於法治」作反思;習近平於十八大前高舉「純潔性」理論,十八大後可能借助司法改革推行更嚴厲的黨內反腐。
上述學者對記者透露,民主、法治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兩大關鍵,但因種種因素,司法改革更易入手,所以會在十八大後加快推進。該學者稱,不排除政法委的組織形式產生變化,「政法委不能影響整體的司法獨立是改革原則」。他也建議,在推進司法改革的同時,應持續擴大選舉範圍與推動黨內民主,「司法改革是政治改革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
反思文革愈多 政改決心愈強
在薄熙來事件爆發後,從總理溫家寶到官方媒體,均或明或暗指薄有「文革」行徑。分析指出,觀察十八大及十八大後反省「文革」的力度,一定程度可看出高層政改的決心。
在9月28日薄熙來被開除黨籍和公職後,官方《光明日報》旗下「光明網」罕見將事件提高到「文革模式是死路一條」,直指薄熙來與「文革」中「人治高於法治」相同,是「無以制約的權力」導致「薄熙來崛起於政壇、跌落於政壇」。上述學者亦向記者指出,薄熙來事件暴露出「文革」思維無論在高層還是基層都有一定基礎,政改的前提是必須徹底否定「文革」,而「黨不在法律內部活動,就是文化大革命最大的教訓」。
在薄案發生前,反思「文革」已基本淡出高層話語,十八大報告會否有反思「文革」的更多表述,值得關注。
鍾鳴九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