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孩子「坐唔定」、行為怪,家長往往認為他們是頑皮和「難教」,但可能只是有自閉症、言語障礙等特殊學習需要。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需要及早跟進,但政府治療名額有限,令不少兒童錯過治療黃金期。有團體推出計劃,協助百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基層兒童訂立個別教育計劃。
鄭太在兒子明仔4歲時發覺他語言能力欠佳,只懂說單字,亦有異常行為,遂帶他到公立醫院求醫。排期一年多後,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評估明仔為輕度弱智,但其後又評他智力正常,令鄭太非常徬徨。明仔入讀小學後,終被學校專家確診為言語障礙和情緒障礙,智力並無問題,校長為他安排遊戲治療,調整教學模式。
公院錯評弱智 語障童錯過治療黃金期
明仔入讀小學後才正式接受治療,錯過了1至6歲的黃金期,令治療倍添困難。鄭太認為,若能在早期處理兒童的特殊學習需要,治療成果會較好,亦能釋除家長疑慮。
研究指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佔整體12%,約9人中就有1人。特殊學習需要包括自閉症、過度活躍症、情緒障礙等,只要早期介入就可助兒童融入主流社會。然而,政府治療輪候時間長,據社會福利署數字,截至8月底仍有7000多名兒童正輪候評估和跟進,私立治療費用昂貴,每小時索價近1000元,基層家庭無法負擔,往往令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基層兒童錯過1至6歲的治療黃金期。
樂善堂推百名額 月費100元
九龍樂善堂下月起會推行協助特殊學習需要兒童計劃,為100名基層兒童提供兩年評估和跟進,訂立個別教育計劃,以便家長及教師跟進。計劃同時為家長教師舉辦工作坊,教導他們協助兒童發展樂善堂主席鄺祖盛表示,計劃希望以最低廉價錢協助基層兒童,月費約為100元。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