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查理斯曾是港督「頂頭大熱」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15日 06:35
2012年10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曾負責對華事務的英國前外交官員考珀科爾斯出版回憶錄,透露香港回歸前的內幕。他稱港督尤德1986年底猝逝,當時王儲查理斯原來是接任港督的「頂頭大熱」,不過時任首相戴卓爾夫人最終選擇了衛奕信接任。


於1994至97年間出任外交和聯邦事務部香港司主管的考珀科爾斯(Sherard Cowper-Coles)在書中透露,尤督突然去世後,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FCO)按時任首相戴卓爾夫人的命令,急急草擬了一份候選港督名單,當時王儲查理斯居於名單之首,但鐵娘子最後看中來自外交部的「中國通」衛奕信。


《星期日泰晤士報》稱,有關內幕不禁惹人猜想,若查理斯當年真的當上港督,會為香港歷史帶來怎樣的改變。當不成港督的查理斯,在10年後的1997年6月30日,訪港出席香港交接儀式,但事後在其「回歸日記」中,道盡他對中國政府及領導層的不屑,形容國家主席江澤民身邊官員是「駭人老蠟像」,令英國政府大為尷尬。


彭定康推民主化得罪中英

考珀科爾斯的回憶錄也提到,末代港督彭定康在政權交接前圖為香港引入民主,同時開罪倫敦和北京。他憶述,他當年曾向彭定康說:「港督先生,你應有一套帶領你通往1997年6月的策略。」但彭定康回應說:「你不明白,我是從政的。我的策略只帶領通往午飯時間。」


肥彭促貝理雅棄赴回歸儀式

考珀科爾斯說,英方當時不想開罪中國,彭定康卻決意推動政改,認為英國外交官的顧慮是杞人憂天。結果他只倚賴身邊少數幕僚出謀獻策,當中包括現任英揆卡梅倫的幕僚長黎偉略(Edward Llewellyn),令考氏有感成為彭定康與外交部之間的夾心人。他說,當年彭定康提出改革香港司法體系,違背了中英雙方協議,與英國外交部發生激烈爭執。考珀科爾斯形容,當時是「外交生涯最難過的幾個月」。


他又稱,回歸前夕彭定康建議剛就任首相的貝理雅不應出席香港交接儀式,但貝理雅駁回其建議,親自出席,至於彭定康與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的關係更一直無法修補。考氏曾任英國駐以色列、沙特、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外交官。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