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香港新股市場沉寂,不但大型股欠奉,即使成功上市的新股,也大多尋底,十大新股僅得兩隻有錢賺(見表),令投資者卻步。反觀日本和馬來西亞,卻成為黑馬,集資額比香港還要高。
今年日本和馬來西亞在集資額上皆超越香港,兩者都有巨額新股支撐(見另文),反觀香港則欠缺大型股。畢馬威資本巿場組(執業技術)主管劉國賢表示,本港受外圍經濟欠佳影響,新股來港上巿意欲較低。反而馬來西亞當地由於有較多國有企業上巿,加上當地退休基金有投資需要,對新股亦造成需求。
對於復星醫藥重啟上巿計劃,劉國賢指出是「為巿場打了一支強心針。」有好幾隻大型新股皆密切注視復星醫藥的上巿表現,若公司成功上巿,「對未來數個月其他公司決定是否上巿,有很大幫助。」不過他指更大型的新股,如人保集團,需進一步視乎巿場需求,預計公司明年次季才會正式來港上巿。
細價股較易炒起
不過,今年十大新股中僅得永達汽車(3669)及有色礦業(1258)有錢賺,但回報僅1%左右,如果計入手續費,隨時要倒貼,因而令投資者入市意欲不振。反而蚊型股有出路,年初至今,升幅最大的竟是兩隻創業板股份,分別為中國優通(8232)及中國融保金融(8090),被炒上1.6倍及1.5倍。而表現最差者為必瘦站(1830)及皓天財經(1260),分別下跌52%及49%。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