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鉑陽進軍下游發電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19日 19:35
2012年10月19日 19: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歐美對多家光伏企業採取「雙反」措施,令本已處於整合階段的太陽能行業再受打擊。鉑陽太陽能(0566)行政總裁許家驊稱,關稅是針對多晶硅生產商的,集團專注生產薄膜組件,並沒受影響。但集團亦準備擴大業務,參與國內外發電業務,並考慮重組管理層架構。


現時集團所有收入來自向大股東、內地新能源企業漢能出售薄膜組件生產線及設備。但許家驊指,上游產能過剩以致下游成本減低,集團將進軍發電業務,主要在內地營運電站,亦會拓展至海外,希望5年後會有一半收入來自下游業務。「漢能的營運策略也如此,若做到上下游一體化,可減省成本並自行帶動需求。」


管理層引進發電專家

為應付轉型,許家驊稱,集團將改組管理層,並希望引入發電方面的專家作董事,並強調「漢能有很多這方面的專才。」事實上,漢能分別在2010年及2011年與鉑陽簽署購股協議,漢能可以認購總共約260億股新股,完成後將取得控股權。而在上周,漢能認購鉑陽股份一事已獲發改委批准。


許家驊又指,現時多晶硅市場處於「寒冬」,正是薄膜增加市佔率的時候。許家驊稱,多晶硅的技術門檻很低,任何人只要有錢都能入行,導致產能過剩,令價格大幅下跌,現時生產商是做一斤蝕一斤。「相反,薄膜則講求技術,門檻很高,不會走多晶硅的舊路。」


分析﹕薄膜效率低 光伏建築難做大

多晶硅組件主要用於大型地面電站,而薄膜則普遍應用在光伏建築。許家驊指,目前中國西部的大型地面電站輸電往東部,往往有1成電量會流失。因此發改委近日提倡另一種發電模式─分佈式發電,鼓勵光伏建築。


不過,薄膜一直以來不能成為主流,主要是由於光電轉換效率過低。有歐資基金分析員稱,多晶硅龍頭如保利協鑫(3800)的轉換效率高達18%,但薄膜普遍低於10%,「只要相差1%,都可能對發電廠的盈利有很大影響。」所以,超過9成發電量都來自多晶硅,薄膜最多是「幫補一下」,光伏建築很難成為公用事業。


明報記者 廖毅然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