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星期網上有一則不大不小的花邊新聞,讓花生友大飽一餐。
事緣胡志偉在第一天出席立法會會議時,乘地鐵把他的「港島戰車」帶到立法會,順便在金鐘拍了幾張踩單車照片並放到facebook;在新界東立法會選舉以環保和反霸權為選舉主調的龐一鳴看到,便在《主場新聞》網誌質疑胡志偉只是做show,邀約他一起從黃大仙踩單車返立法會。胡志偉反客為主,邀請龐一鳴單車同遊九龍東。綜觀網上評論,不少認為龐一鳴實在「太惡」,和有點不齒別人微小力量推動環保的態度;亦有論者為龐一鳴辯解,認為龐一鳴只是「普通市民」,而胡志偉則是一名立法會議員,言下之意即認為評論龐一鳴和胡志偉誰較有風度其實不合理。
我無意糾纏於龐胡的單車大戰,但既然有人提出了「普通市民」這點,也不妨借此機會說說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問題——公共身分。什麼人是「公眾人物」?什麼人是「普通市民」?這問題在現今的網絡世代,界線愈來愈模糊。
從前的社會要定義公眾人物很簡單。資訊沒那麼爆炸,網絡沒那麼興盛,公眾人物基本上可簡單理解為「可以常常上電視、上報紙的人」,出現頻率愈高,這人就愈「公眾」。但在這連報紙也被網上新聞入侵、網台與大氣電波平行、網誌分分鐘比報紙專欄更受人關注的時候,舊時的定義也必須重寫。而身處於這個社會的個體,特別是參與各樣社會運動的人,也要小心想想自己的公共身分。
在網上的生活仍是私人世界?
以自己為例子,小小一個區議會選區的議員,雖然facebook有幾千朋友,又在這裏每幾星期有個專欄,但除了在南區尚且有幾個人認得,我在香港其他地方路過,應沒人能把我認出來。給各位具體一點的數字,我年初參與黨內「超級區議會」的甄選,全港知名度只有微不足道的0.6%,普遍香港市民被問起都會說句「而我不知道羅健熙是誰」。可是,當我在facebook抒發一句「民主黨像Nokia」,竟有報紙報道、網民轉載;這事告訴我,即使很多人都不知道羅健熙是誰,我在網上的言行也或多或少進入了公共領域。龐一鳴知名度比我高,雖在立法會選舉中落敗,他在公共領域(特別是在他着重的環保議題上)的發言卻仍具很大影響力(例如他那篇質詢胡志偉的網誌有過千人讚好鉊
事緣胡志偉在第一天出席立法會會議時,乘地鐵把他的「港島戰車」帶到立法會,順便在金鐘拍了幾張踩單車照片並放到facebook;在新界東立法會選舉以環保和反霸權為選舉主調的龐一鳴看到,便在《主場新聞》網誌質疑胡志偉只是做show,邀約他一起從黃大仙踩單車返立法會。胡志偉反客為主,邀請龐一鳴單車同遊九龍東。綜觀網上評論,不少認為龐一鳴實在「太惡」,和有點不齒別人微小力量推動環保的態度;亦有論者為龐一鳴辯解,認為龐一鳴只是「普通市民」,而胡志偉則是一名立法會議員,言下之意即認為評論龐一鳴和胡志偉誰較有風度其實不合理。
我無意糾纏於龐胡的單車大戰,但既然有人提出了「普通市民」這點,也不妨借此機會說說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問題——公共身分。什麼人是「公眾人物」?什麼人是「普通市民」?這問題在現今的網絡世代,界線愈來愈模糊。
從前的社會要定義公眾人物很簡單。資訊沒那麼爆炸,網絡沒那麼興盛,公眾人物基本上可簡單理解為「可以常常上電視、上報紙的人」,出現頻率愈高,這人就愈「公眾」。但在這連報紙也被網上新聞入侵、網台與大氣電波平行、網誌分分鐘比報紙專欄更受人關注的時候,舊時的定義也必須重寫。而身處於這個社會的個體,特別是參與各樣社會運動的人,也要小心想想自己的公共身分。
在網上的生活仍是私人世界?
以自己為例子,小小一個區議會選區的議員,雖然facebook有幾千朋友,又在這裏每幾星期有個專欄,但除了在南區尚且有幾個人認得,我在香港其他地方路過,應沒人能把我認出來。給各位具體一點的數字,我年初參與黨內「超級區議會」的甄選,全港知名度只有微不足道的0.6%,普遍香港市民被問起都會說句「而我不知道羅健熙是誰」。可是,當我在facebook抒發一句「民主黨像Nokia」,竟有報紙報道、網民轉載;這事告訴我,即使很多人都不知道羅健熙是誰,我在網上的言行也或多或少進入了公共領域。龐一鳴知名度比我高,雖在立法會選舉中落敗,他在公共領域(特別是在他着重的環保議題上)的發言卻仍具很大影響力(例如他那篇質詢胡志偉的網誌有過千人讚好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