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平常雜物堆塞在五門櫃裏,眼不見為淨,可搬家就頭痛,一股腦兒翻出來,東查西探,竟發覺沒哪些值得被留下,藉機丟掉。
可惜搬到新家後,忘了教訓,又開始無止境地囤積。
大至家具電器,小至日常用品、贈品、衫褲鞋襪,以及各樣難以被分類的物件,沒完沒了,當初是怎樣讓它們進家門的?
最可怕是無樓階層常常搬家,扔得順手麻木,扔完又買過。
誰都知道這不是辦法,幸好有人有心有力,幫忙搬家清場,將一家人的垃圾收集起來,重新分配,變成別家的可用資源。
當然不能因此心安理得,只盼從每次搬家經歷裏,成長和了解一頭家,有什麼是必要和不必要的。
處葵涌工廈 雜物凌亂散佈
葉嘉榮與友人合租的倉庫位於葵涌的工業大廈內,千多呎空間工業味濃,牆身大部分是光禿磚瓦,木板間隔彷彿未完工,物件凌亂地散佈每個角落,隱約規劃出廳、廚區、工作間等不同功能的領域,每一吋地方都展現着粗糙的手工感。而堆滿地板的雜物,簡直無以名狀,光是沙發都有五、六張。甩了腳的椅,旁邊是高級的坐地大花瓶、毛公仔,紙皮箱內承載了你我曾珍惜卻不再留戀的物品,如此的「垃圾崗」便是「無莊青年公社」的常態。這數天,嘉榮因在搬運貨物時弄傷了身體,窩在公社裏「執貨」。
「搬屋清場」 嘉榮出錢出力
嘉榮今年才廿一歲,大專剛畢業,不循正常途徑找工作,希望為社會做點事。他曾兼職搬運幫人搬屋,數月前加入面書群組「oh YES it's free」,機緣巧合下認識了群組的發起人日青,見日青徵求空間作free cycle,認為雙方理念相約,免費提供倉庫的一個房間,供會員儲存沒用的物品,讓他人前來尋寶。他自己更為「搬屋清場」行動領頭,免費為搬家的人收集家品,運送到貨倉,接待預約會員前往取走心儀之物。他以免費得來,免費送出為大原則,搶救因搬家而被送往堆填區的物品,而收入來源,僅以隨緣樂助的形式支撐,目前只有他一人全職投入。
收集棄置物品 會員免費取走
嘉榮說話的速度有點慢,沒有拚博青年那種眉精眼企氣息,笑意帶着一份純真﹕「活動出發點是資源再分配,眼見社會差不多所有嘢,都是有錢有能力有時間有知識的人取得的,但公社不在乎這些,上到嚟,任你是誰,什麼都可以取走,隨便搬。」嘉榮每次幫人清場都覺得奇怪﹕「為何明明有各個團體和組織去收集和轉售二手物,仍剩這麼多?每次執回來的東西,粗略估計,至少都值千多元,有時甚至過萬,這是否代表我們的生活模式有缺失?無論是環保意識,或是形式。」
衣櫃快散掉也可轉裝重生
他記得某次清場,屋主取出一袋紅白藍,「我去到發現,另有三個玻璃展示櫃,算新淨,屋主說櫃已經散散地,快爛,其實只要鑽兩粒螺絲便可繼續用,其他的杯杯碟碟,燈,窗簾布,層板,我們都執走了,因為只要執到,就算多古靈精怪的東西,都會有人要。」這亦是清場包底的其中一個意義﹕讓更多人知道很多事物其實仍可繼續使用,他指出﹕「就算去本身有環保意識的屋主的家,都會執到不少他們難以想像,而其實仍有用的東西,如快散掉的衣櫃,其實可將門板柝下,安裝在別的家具上,怎樣都比送去堆填區好。」
為物件重新配對,也令嘉榮更了解不同物品的價值﹕「每次清場,我都盡量請物主介紹物品的優點缺點、來歷或用途,再轉述予下一手用家。」藉着物品,嘉榮與不少oh YES it's free群組會員成為朋友﹕「他們上來尋寶時,會幫忙執拾整理,我們幾個麻甩佬,又唔識貨,有些member看不過眼,主動執。」
免運費 盼大家隨緣捐助
「公社」暫時只開放了數星期,已經凝聚了一班人,而嘉榮正嘗試摸索出未來運作的路向,「清場時,我不一定收取運費,視乎每個家庭,讓他們自行決定。」他相信不收取費用才能救得最多物品,他希望﹕「要是大家都認同這模式,可捐助,每人每月捐十塊,已經能運作得好順暢。」貼錢貼時間和人力,為了改善社會,很多人可能會笑他太天真?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不計較錢,其中一個原因是自從參與了free cycle,他根本不用花太多錢。除了可收集別人不要的物品,不少有心人或曾享用搬屋清場服務的人,間中會請他吃飯,更試過上門替他做facial!嘉榮愉悅地分享﹕「交換物品令大家重拾鄰里關係,不光以錢為價值,有些擁相同理念的組織如『豐盛』,更與我們成為伙伴,他們帶來從別處得來的剩食,而我四處收集的膠盒,剛好可供給他們使用。」嘉榮以行動證明﹕「環保是以可持續及有效率的模式去生活,來發揮物品最大的價值和意義。」
文、圖 饒雙宜
編輯 潘建文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