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明報專訊】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之一,本港患者超過7萬,患者時感心跳急亂,由於心房肌沒有正常收縮,血液停留心臟會形成血塊,如隨血液循環到達大腦會引起中風。針對不宜用藥患者,近年本港引入微創方式安裝左心耳封堵器。心臟科醫生表示,2009年至今超過50名病人受惠,所有患者術後都毋須服用抗凝血藥。
有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5至7倍。心臟科專科醫生葉維國表示,心房顫動患者中,65歲或以上女性、糖尿病、高血壓、曾中風等都有高風險中風。
患者術後毋須服抗凝血藥
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表示,部分患者由於年齡、身體狀况等不宜服用抗凝血藥,本地臨牀研究指出,接近六成高出血風險的患者並無服用抗凝血藥。
林逸賢解釋,超過九成房顫中風個案由左心耳血塊所致,左心耳在左心房內末端死角,其蛛網結構易令滯留血液形成血塊,封塞左心耳可減低中風風險。封堵微創手術在患者大腿內側開洞,通過股靜脈將封堵器經導管植入心耳。國際研究顯示,手術成功率高達95%。手術一般能於1小時內完成,病人術後翌日便能下牀行走。
林逸賢指出,臨牀經驗中約2%病人術後會出現心包膜積水的併發症。除了私院,現時瑪嘉烈、葛量洪及威爾斯醫院均提供該手術,但病人需自費約5萬元的手術及儀器費。他建議病人應與醫生商討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有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5至7倍。心臟科專科醫生葉維國表示,心房顫動患者中,65歲或以上女性、糖尿病、高血壓、曾中風等都有高風險中風。
患者術後毋須服抗凝血藥
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表示,部分患者由於年齡、身體狀况等不宜服用抗凝血藥,本地臨牀研究指出,接近六成高出血風險的患者並無服用抗凝血藥。
林逸賢解釋,超過九成房顫中風個案由左心耳血塊所致,左心耳在左心房內末端死角,其蛛網結構易令滯留血液形成血塊,封塞左心耳可減低中風風險。封堵微創手術在患者大腿內側開洞,通過股靜脈將封堵器經導管植入心耳。國際研究顯示,手術成功率高達95%。手術一般能於1小時內完成,病人術後翌日便能下牀行走。
林逸賢指出,臨牀經驗中約2%病人術後會出現心包膜積水的併發症。除了私院,現時瑪嘉烈、葛量洪及威爾斯醫院均提供該手術,但病人需自費約5萬元的手術及儀器費。他建議病人應與醫生商討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