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要有內生增長 復蘇才牢固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22日 06:35
2012年10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四,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7.7%,第3季度GDP增幅7.4%,連續第7個季度回落,並創下2009年第1季度以來的新低。但是鑑於9月份PPI(工業品價格指數)減速收窄、CPI(消費物價指數)回歸「1時代」,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等指標的好轉迹象,各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即將觸底企穩。


從溫家寶總理的信心表態來看,中國經濟確實有可能要企穩,但是我們判斷,即便企穩,中國經濟增速相比前些年超過10%以上的增速來說,已經下了一個台階,穩定在7%、8%。


擴大政府投資 未解決深層次問題

儘管經濟回升的可能性大,但是我們對其回升的力度並不非常樂觀,並且對地方政府強大的刺激經濟衝動表示擔憂。


首先,我國當前的經濟下滑主要是由於內外需萎縮、成本上升等因素引發的製造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經濟困難所致,究其根本是在實體經濟領域缺乏增長點和創新點。現在是企業出了問題,而我們卻採取擴大政府投資的方式予以彌補,表面上GDP增速被扯平了,但是結構上的深層次問題不但沒有解決,還有可能變得更加嚴重。同時,這樣的對冲方式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持續時間較短,在未來形成消費和吸納就業上的效果也都不是很大。


其次,物價水平與經濟增速正相關變動,所以9月CPI、PPI等創新低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速下降導致的內生性需求收縮。但是美國QE3釋放大量流動性可能帶來的漏水效應,有可能推高國際商品價格,並形成熱錢侵蝕新興市場國家,國內的政府經濟刺激計劃也正不斷推出,所以中國中長期通脹壓力仍然很大,必須要警惕片面強調貨幣政策作用而產生的通脹和資產泡沫等負面效應,所以我們認為貨幣政策暫時不宜有大的變動,避免出現滯漲。


經濟放緩 逼企業轉型

我們強調,政府一定要提高對經濟減速的容忍度,持續保持10%以上的增速本身就不正常,何况在國際環境普遍疲軟的背景下,中國也完全沒有這個必要,我們應當利用經濟放緩這一時機來調整結構。


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沒有企業或者其他經濟部門願意主動轉型,相反,在經濟增長低速階段,企業盈利困難,生存壓力大,才會創新,才會調整結構。中國應該抓住這樣的機會鼓勵發展企業本身,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完成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的內生性增長,這樣才能使經濟總量不斷增大,而不僅僅是貨幣總量的增大。


推動內生增長 增強發展持久動力

與此同時,政府的調控應當盡量以推動提高經濟內生性增長方式為主,以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方式為輔,比如利用降低企業稅減輕企業負擔,降低個人所得稅補貼就業者,增加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投入,這些可能更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對於政府投資專案要盡量交給民間資本完成,通過招標方式提高市場化程度。


當中國真正完成了結構調整,形成了新的創新點和經濟內生增長點,實現了內需消化,中國經濟才會也一定會形成強勁反彈,牢固上升。


郭田勇、朱穎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