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早前公布官地「土儲地圖」,指扣除丁屋地後,本港僅餘391公頃住宅用途土地。有關注團體指出,政府數字未能反映真實情况,例如未有計算港島西8.7公頃「未決定用途」閒置官地,促請政府將其他用途的可發展空置土地納入統計,重新交代準確數字,並提倡優先使用現有空置土地發展住屋。
政府上周三公布政府現有閒置土地數字,指出2100公頃閒置住宅土地中,扣除道路和斜坡等不適合發展地帶,共有1300公頃,扣除丁屋地後,只有391.5公頃土地可建公私營房屋。
港島西8.7公頃地「未決定用途」
本土研究社則指出,政府這批可發展住宅的「空置官地」,實際上只統計了已規劃土地,但其他可興建房屋的土地未有計算在內,當中包括一些「未決定用途」土地、港鐵上蓋物業及「綜合發展區」用地等。本土研究社舉例,堅尼地城一帶有數幅舊警察宿舍、舊屠房及舊焚化爐設施等用地,現被劃作「未決定用途」,估計可提供8.7公頃土地,應同列入「空置官地」。
研究社又指出,政府有部分計算方式含糊,如薄扶林村及茶果嶺村等寮屋區雖屬官地,已劃作「鄉村式發展」地帶,但目前仍有居民長住,不應列作「空置」。但另一方面,多個港鐵上蓋站乃用作商住用途,與空置土地的住宅用途屬「同一原理」,應一併納入統計,估計港鐵上蓋物業佔超過90公頃土地。
測量師學會倡增東北發展住宅密度
另外,香港測量師學會昨表示支持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但認為須研究提高住宅密度。學會表示,現時計劃的530多公頃可供住宅發展土地,只興建5.38萬單位,平均每公頃住284人,遠低於本港其他地區平均每公頃住400人,促提高密度至相若水平;學會土地供應工作小組召集人劉振江認為,可參考將軍澳及東涌等新市鎮模式,調校建築物高度,以提供更多單位及增加成本效益。
學會又建議,政府可容許土地業主及發展商,以換地及補地價方式參與計劃;劉振江指出,現時計劃傾向的傳統全面收地模式,預計需2018年後才可提供單位,但新界東北已有私人業主及發展商擁有部分農地,若以公私營合作方式更改土地用途,有利短期內供應部分單位,加快發展速度。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