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只提Rafael Vinoly的名字可能沒什麼印象,但提起他的建築作品,你總一定認識,北京國家游泳中心(即水立方)便出自其手筆。已有一段日子沒到過香港的Vinoly,驚覺此城近10年間的大變化,在人口不斷增加的同時,城市不能避免地需要在已然高密度的空間下繼續發展。這次他不特別談將來的建築計劃,卻和我們分享他對一個城市空間的看法。
水立方之父 設計理念:建築非潮流
在水立方、Vinoly早年為紐約世貿中心建築的透明塔設計,或是很多其他的建築計劃中,也有大量的透明物料設計和應用,但Vinoly認為他感興趣的並不是「以透明物料作為建築材料」這件事,而是背後的命題——透明所帶來的可接近性。
「我的建築並不是封閉的,而是一種邀請的狀態,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一起分享。」事實上,他在不同國家的建築計劃也是不停仔細觀察各個地方的文化,與當地人分享,學習當地的傳統習俗,然後再將它應用到設計上去。
「在我每個建築計劃中,我都會有一定要求。最基本的是空間本身要具有相當靈活性,能夠引起使用者的回應。第二,是我的建築或設計,與它所存在的環境或文化中,能夠表達一種聲音和意見,批判或對話的都可以。最後亦是最重要的,此建築不會淪為潮流的產物。我認為因應潮流去設計建築物,在概念上是徹底的錯誤(因為建築從來不屬於潮流系統之中),亦是嚴重的違反了建築倫理。我想這大抵可以理解成我的設計理念。」Vinoly說。
文化於城市自然流動
怎樣看香港西九龍基建工程?「關於香港西九龍計劃,很多人也誤以文化、地產發展等概念去看,但你說得對,它本質就是一個基建工程。文化並不是建構而來,而是從城市生活中自然流動,並滋養城市本身。最終計劃將大森林放在當中,也符合這理念。至於區內的建築物,我認為從設計時也應該同樣將大自然融入到設計之中。將建築的室內與室外空間的邊界模糊化,能夠令建築物和森林本身互相改造,結合成完全不同的公共空間。那不再只是公園裏的一幢建築物,而是有其獨特功能的森林。」Vinoly說。想來也對,森林其實並不是建築物旁邊的陪襯品,而是主角本身。為各種用途而興建的建築物,到頭來不應該改變了計劃的本質。
文 張曉冬
圖 Rafael Vinoly Architects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