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經濟數據陰晴不定。匯豐中國10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回升至49.1,創三個月高位,製造業活動似有低位掉頭回升之勢。不過9月社會用電量卻只增長2.9%,其中佔電力總需求約70%的工業用電量,較同期僅增長1%。生產活動是否好轉,似乎仍言之尚早。
內地工廠光輝不再 需拓新業務
環球經濟疲弱,海外訂單減少,內需轉型需時,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最低工資實施;簡言之,廠商生意繼續難做。金融海嘯至今,站不住腳的廠商已紛紛離場,仍然生存絕非僥倖。
做生意當然是希望年年業績有增長。中長線投資者亦當然希望股價向上爬,股息年年加。可是,面對宏觀大環境的轉變,傳統廠企無論如何提格升值,都很難複製八九十年代的光輝歲月。
與其在競爭的紅海苦苦求存,為何不退一步,轉新方向,尋找天空海闊的藍海?
一家紙業公司年年賺錢,今年初便進軍IT界,收購國內一家設計手機軟件及網遊的公司作為策略性投資,希望帶來新增長亮點,令市場重新發掘公司價值。可是,投資市場市况不濟,再好的前景股價都難免受拖累。不過近日,公司宣布購入地舖收租。對於公司這個決定,我不禁有點失望,「最終還是買磚頭?」
不過,平心而論,傳統廠企要踏入全新領域不是易事。把閒置資金投資物業收租,管理層可能認為是風險相對低,而能為股東增值的另一出路。
近年我留意到不少工廠企業購入投資物業,賺取租金回報。 例如在2011年4月完成購買灣仔國衞中心9樓全層的亞倫國際(0684)。集團主要製造及分銷家庭電器到歐美市場。消費市場經濟不景,生產本部成本上升,毛利率逐年下降。完成交易後投資物業今年開始貢獻收入。過去3年集團一直處於淨現金狀態,派息比率每年均約四成,平均巿帳率約0.8倍。即八毫子買到一元淨資產。
攻新領域難 投資物業風險較低
另一家是經營「759阿信屋」的CEC國際控股(0759)。集團本業為電子元件製造。 自2009年起將大部分營運活動遷回內地,部分回流資金則用作購置投資物業。2010年更開始經營零售業務。2012年度投資物業租金收入315萬元,只佔總收入的0.4%,看似微不足道。但細看損益表,當期投資物業公平值收益達1,302萬元,是股東應佔溢利的84%! 若果沒有這筆帳面收入,邊際利潤率恐怕比零食包裝紙更薄!
管理層計劃增加零售分店至明年年底的180間,其志可嘉。但「薄利多銷」模式在香港能否持續?
交稿前政府剛推出新的住宅樓市降溫措施,提高額外印花稅(SSD)及新增外地買家印花稅(BSD)。商業樓宇和商舖的買賣暫不受影響。這會否吸引資金「轉場」到工商舖?看看那家紙業公司,是否真有先見之明?
莫冠業
GNEC投資管理
info@gnec.net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