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這陣子,在沒有人說要「搞港獨」的情况之下,反港獨之聲竟出奇沸騰,政治圈和輿論界又多了個稻草人。其實原本的焦點只是那面英殖香港旗,但話鋒一轉,經陳佐洱的口腔吐出之後,竟成了「港獨勢力蔓延」。許多論者指出,英殖香港旗的幽靈回歸,是由於人們不滿現狀,並因而懷起97前的舊,但極左勢力刻意將「懷舊」打成「港獨」。這有什麼用處?看看近日親中人士的言論便知道,「港獨」的帽子一扣,就什麼都不用探討了。例如,將新界東北或早前的反國教爭議一概說成為「港獨意識作祟」,那什麼洗腦、土地分配、鄉郊規劃或一國兩制的問題都可以拋諸腦後了。因此,轉移視線,將原本合理的不滿都扭曲成「港獨」,這才是「稻草人」的政治效用。
進一步,懷舊不是港獨。它是一種鄉愁,是緬懷失去的美好時光,那是97前的殖民地香港,但它並非倡議一個新生政體。鄉愁面向的是過去,但所謂港獨,既不是英殖香港,也不是兩制下的特區,而是不曾存在的東西。將兩者混為一談,不免令人時空錯亂。更難以理解的是,那種對英殖香港旗的憤怨。香港作為殖民地,有百多年歷史,這是香港人的集體經歷,為什麼不可以懷97前的舊呢?更何况,當97前後的政府在某些方面高下立見之際?難道有人認為,香港的歷史只發生在97之後?這讓我想起,皇后碼頭和舊政府總部的命運,像那塊英殖香港旗般,被高速埋沒。
這沒有絲毫美化之意。殖民地有好有壞,但到底不是伊甸園,好些特區的痼疾本來也是源於她的,如地產霸權或不民主制度等。但是,這不等於可以將香港人和她的殖民地過去硬生生的割斷。當懷舊也被說是港獨,便成了政治權力對歷史情感的侵犯。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