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鐘表大師血脈的流傳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01日 22:35
2012年11月01日 22: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說腕表,我們都愛瑞士。但認真細看現時市場上流行的一些腕表機芯,其實都有英國血統。例如Omega Co-Axial同軸機芯,便出自一代鐘表大師George Daniels之手。去年大師離世,繼承其「血脈」的Roger Smith完成與恩師合作的最後一枚腕表——George Daniels同軸擒縱系統35周年特別版腕表,早前首度在香港亮相。


事實上George Daniels或Roger Smith的厲害之處,並不止是發明了一枚同軸擒縱系統機芯並發揚光大,兩名獨立製表師真正令人敬重的地方是他們對於製表業的重視,早在Smith 22歲時(時為1992年)便能夠獨自製造一枚全人手製的陀飛輪懷表,但Daniels看過後着他再努力將機芯完善。到1997年他製作了一枚兼備萬年曆功能的陀飛輪懷表後,Daniels對此懷表非常滿意,於是二人才成為了合作無間的師徒拍檔。


同軸擒縱系統運作穩定

後來Omega託Daniels製作的50枚Millennium限量版Co-Axial腕表,當中不少也是由Smith負責製成的。在Co-Axial同軸機芯面世前,最傳統普及的是槓桿式擒縱系統。原理是在發條鼓傳送動力至秒輪之間,加裝一組備有擒縱叉及急輪的擒縱系統,規範傳輸至秒輪的動力,達至平均的頻率。但此設計有一重大問題,就是擒縱叉與急輪在運作期間會承受非常大的撞擊力,令金屬嚴重耗損。Co-Axial機芯便是將雙叉擒縱設計改為三叉設計,而原本的急輪變成一大一細上下排列的雙輪模式,兩個急輪採用同軸方式安裝,故被稱為同軸擒縱系統。新的急輪齒牙數目較少,與擒縱臂的接觸點也比較細,撞擊力被分薄,損耗程度大幅減少,而新急輪及擒縱叉設計會被連接到另一組緩衝的平衡滾筒,限制急輪的動作,令其運作更穩定。


死前與愛徒最後合作

新的George Daniels同軸擒縱系統35周年特別版腕表亦配搭同軸擒縱系統,機芯是Daniels臨終前與Smith的最後合作,並根據Daniels訂下的標準和風格製作表殼、表盤和所有修飾。Smith說要完成表殼的打磨,絕對不比機芯簡單。「例如立體感十足的表盤便用上12塊不同零件製成,各部分有不同的雕刻和打磨需要,需要3星期時間才可完成,而只是一個小差錯就化為烏有,需重新製作。」也正因如此,Smith每年的腕表產量就只有12枚,也是對品質追求的反映。


現時的Smith也有年輕助手Josh Horton,今年剛好也是22歲,正是他當初製造首枚懷表的年紀。Smith說﹕「正如當初Daniels將他一共32種專門技術,以10年時間傳授給我,並讓我在接下來的20年間運作掌握,我也希望能夠將這些製表技術傳授給Horton,讓它可以一代一代流傳下去。」


George Daniels同軸擒縱系統35周年特別版腕表

表殼 18K玫瑰金

機芯 手動上鏈

功能 時、分、小秒、日期、動力儲存顯示

腕表直徑 40毫米

機芯擺頻 每小時18,800次

定價 142,000英鎊(約1,770,000港元)

查詢 Independence 2526 0889

文 張曉冬

圖 林俊源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