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下學年適齡中一學生減少,教育局的應對以削減相應資源為政策主軸,學校、教育團體則要求政府勿削減資源,爭取不殺校以免出現裁員潮。這兩種思維,出發點和目的有所不同,但是都離不開以單位成本對待學生不足而衍生的問題,據此達致的解決辦法,只會符合政府的設想或一些持份者的利益。我們認為,應對處理必須以教學元素為主導,趁重新調配資源的機會,把資源用到最有需要之處,而非滿足什麼「持續優化」等空洞口號,我們建議有關資源應該用於給學生補底,改變歷來已經存在的零分生現象,幫助弱勢學生轉弱為強。
當年小一學生不足,政府大力縮班殺校,引起教育界強烈反彈,今次輪到中一學生不足,政府不以縮班殺校先行,而是降低中學開班線,由3班51人降至2班26人,以及開班人數下降至25人,教育局認為這個方案絕大多數學校可以繼續營運,推算明年只有5所學校未能達到收生要求。這個不以殺校為主導的政策,符合客觀需要,因為中一學生到2017年就逐步回升,若現在大開殺戒,使中學急速減少,大批有經驗教師星散,則幾年之後需要中學教師之時,就會有人手短缺之虞。
教育界不滿足於少殺校,趁機要求政府在中學推行小班或變相小班教學,其中「中學議會及18區中學校長會聯席會議」提出的主流方案,要求政府容許每班由36人以「3、2、1」方式,分3年減至30人,有直屬及聯繫小學的中學,可以彈性處理。政府若接納這個建議,基本上縮班殺校就不會出現,目前Band 1、Band 2、Band 3的格局也可以維持,一些名校擔心的上移效應,導致學生程度差異而影響教學的情况,也不會出現。這個方案能否做到持續優化中學教育,缺乏實質討論基礎,因為方案除了減少學生人數,並無相應提出改善教學之法,而中學實行小班教學的績效,迄今未有定論,以36人的資源就可以達致30人的優化教育,顯然缺乏科學根據。不過,就校長和教師而言,這個方案若獲接納,他們就無人失去飯碗了。
應雪中送炭
助弱勢學生
教育界的主流方案,實際是教師數目不變,學生的單位成本增加,若成為既定事實,日後學生人數回升時,以本港這些年的政治氛圍,屆時有沒有可能在既定資源下每班增加學生?所以,這個方案改變了教育資源分配的結構,經常開支長遠持續增加,初步看來,教育局並無採納之理。
據知,教育局的紓緩殺校方案和教育界的主流方案,反映在財政差異上,涉及超過20億元,資源有限,這筆錢當然要用於有需要之處,可惜這個原本屬於教學專業範疇的問題,迄今教育局和教育界提出的應對方案,都用成本概念處理,未見以教學專業角度審視,使人感到遺憾。其實學生人數減少,原本分佔的資源就要重新規劃,按比例減少是一個選擇,教育局和教育界提出的建議也是不同選擇,若破除「剩餘歸公」和「只求保校」的思維,這筆錢其實可以用來改善教育環節最需要雪中送炭的地方。我們認為,這筆錢撥給最有需要的學生補底,是最恰當安排。
本港中學熱中拔尖,因為可以提高學校的聲望,不過,拔尖只屬少數,中學生之中,更多人需要補底。歷年以來,當局對於有需要補底的學生,投放了多少資源和心血,無從得知,不過,過去的中學會考,每年都有約5000名零分生,中學會考改為文憑試之後,5**狀元仍然不缺,過去的零分生以不同形式在文憑試呈現出來。教育不應該製造失敗者,零分生卻是說明本港教育失敗的一面。
教育出零分生,有諸多原因,相信他們出身中低收入家庭居多,由於經濟拮据,在起步點方面與其他同學相比,處於劣勢,這是跨代貧窮最活生生的寫照。政府經常說扶助新一代以打破跨代貧窮,不過,資源、措施能否到位,值得關注。零分生都在學校,是現成需要幫助的人,集中資源給他們補底,只要措施得法,就有可能成為最具教學績效、最能達致持續優化中學教育的資源運用。
社會扶助弱勢成員
應由學校開始
教育局應該循消滅零分生的思路,善用這20億元剩餘資源,全將之定為經常開支,日後即使學生人數回升,仍然要撥出資源持續進行。若每年只要花20億元,就可以告別教育製造失敗者的日子,使每年約5000名中學生脫離零分生行列,為社會培養一批有知識、有自信的人,太值得了,就算所需經費超過20億元,也絕對值得,總比政府撥歸庫房或用來維繫一些教育工作者的飯碗,來得更有意義。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當年小一學生不足,政府大力縮班殺校,引起教育界強烈反彈,今次輪到中一學生不足,政府不以縮班殺校先行,而是降低中學開班線,由3班51人降至2班26人,以及開班人數下降至25人,教育局認為這個方案絕大多數學校可以繼續營運,推算明年只有5所學校未能達到收生要求。這個不以殺校為主導的政策,符合客觀需要,因為中一學生到2017年就逐步回升,若現在大開殺戒,使中學急速減少,大批有經驗教師星散,則幾年之後需要中學教師之時,就會有人手短缺之虞。
教育界不滿足於少殺校,趁機要求政府在中學推行小班或變相小班教學,其中「中學議會及18區中學校長會聯席會議」提出的主流方案,要求政府容許每班由36人以「3、2、1」方式,分3年減至30人,有直屬及聯繫小學的中學,可以彈性處理。政府若接納這個建議,基本上縮班殺校就不會出現,目前Band 1、Band 2、Band 3的格局也可以維持,一些名校擔心的上移效應,導致學生程度差異而影響教學的情况,也不會出現。這個方案能否做到持續優化中學教育,缺乏實質討論基礎,因為方案除了減少學生人數,並無相應提出改善教學之法,而中學實行小班教學的績效,迄今未有定論,以36人的資源就可以達致30人的優化教育,顯然缺乏科學根據。不過,就校長和教師而言,這個方案若獲接納,他們就無人失去飯碗了。
應雪中送炭
助弱勢學生
教育界的主流方案,實際是教師數目不變,學生的單位成本增加,若成為既定事實,日後學生人數回升時,以本港這些年的政治氛圍,屆時有沒有可能在既定資源下每班增加學生?所以,這個方案改變了教育資源分配的結構,經常開支長遠持續增加,初步看來,教育局並無採納之理。
據知,教育局的紓緩殺校方案和教育界的主流方案,反映在財政差異上,涉及超過20億元,資源有限,這筆錢當然要用於有需要之處,可惜這個原本屬於教學專業範疇的問題,迄今教育局和教育界提出的應對方案,都用成本概念處理,未見以教學專業角度審視,使人感到遺憾。其實學生人數減少,原本分佔的資源就要重新規劃,按比例減少是一個選擇,教育局和教育界提出的建議也是不同選擇,若破除「剩餘歸公」和「只求保校」的思維,這筆錢其實可以用來改善教育環節最需要雪中送炭的地方。我們認為,這筆錢撥給最有需要的學生補底,是最恰當安排。
本港中學熱中拔尖,因為可以提高學校的聲望,不過,拔尖只屬少數,中學生之中,更多人需要補底。歷年以來,當局對於有需要補底的學生,投放了多少資源和心血,無從得知,不過,過去的中學會考,每年都有約5000名零分生,中學會考改為文憑試之後,5**狀元仍然不缺,過去的零分生以不同形式在文憑試呈現出來。教育不應該製造失敗者,零分生卻是說明本港教育失敗的一面。
教育出零分生,有諸多原因,相信他們出身中低收入家庭居多,由於經濟拮据,在起步點方面與其他同學相比,處於劣勢,這是跨代貧窮最活生生的寫照。政府經常說扶助新一代以打破跨代貧窮,不過,資源、措施能否到位,值得關注。零分生都在學校,是現成需要幫助的人,集中資源給他們補底,只要措施得法,就有可能成為最具教學績效、最能達致持續優化中學教育的資源運用。
社會扶助弱勢成員
應由學校開始
教育局應該循消滅零分生的思路,善用這20億元剩餘資源,全將之定為經常開支,日後即使學生人數回升,仍然要撥出資源持續進行。若每年只要花20億元,就可以告別教育製造失敗者的日子,使每年約5000名中學生脫離零分生行列,為社會培養一批有知識、有自信的人,太值得了,就算所需經費超過20億元,也絕對值得,總比政府撥歸庫房或用來維繫一些教育工作者的飯碗,來得更有意義。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