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多年來,我已記不清向多少因意圖發展中國市場而定居香港的歐美管理人員介紹過中國市場。在言談中,總發現這些外國管理人員都犯了同一個錯誤,對中國有一種誤解,並以不完備的策略企圖打進中國市場。他們總以為中國是一個單一市場,可以用如同進入加拿大、美國、英國市場般的方法。
一家著名國際啤酒公司在中國投放超過1億美元後才發現,沒有國家性策略可成功地將外國著名啤酒帶給中國消費者,他們只認識少數中國的「民族品牌」啤酒,因而誤以為一個大商機在等着他們。直到招致重大損失後,他們才發現,每個中國城市都有自身的釀酒廠,他們出產很不錯的啤酒,且當地人對自家啤酒有極強的忠誠度。
在上海設立總部的美國建材集團亦如是,它在全國投資了7個合資項目,而且有北京作後盾支持。他們花了兩年並招致了重大損失後,才發現北京所說的不一定在省市層面有很大影響力,因為其實是由省市政府決定用哪些建材去完成中央要求的建屋目標。簡單來講,中國不是一個單一的市場,誰想要取得成功,需要逐一了解每個省市的狀况。
要逐一了解每個省市
看看宏觀數據就一目了然:中國有5個省的人口超過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德國。9個省份的人口比我的祖家英國還要多。當這些省份開始富裕起來,他們的本地生產總值也躍至世界上較大經濟體的水平。中國最富有的省份是廣東,本地生產總值是8420億美元,比韓國的1.12萬億美元少,但已與印尼的8470億美元看齊,更比其他東南亞國家大。例如它是泰國的兩倍和菲律賓的4倍以上。繼廣東後,江蘇、山東和浙江等省也超越了印尼以外的其他東南亞經濟體。
對一家針對英國市場的公司來說,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只有兩個——倫敦和伯明翰。即使是美國,亦只有9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00萬。相比中國,這些市場的人口很少,亦比較容易控制;而中國,僅是廣東省就有21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00萬、山東有17個、江蘇13個、浙江11個。簡單來說,中國不像美國,反而更像歐盟,一個由嫉妒心強的經濟體組成的網絡,歐盟國家都有着類似但又不同的規則。因此,企業需要一個一個的,由下而上逐個了解。
國際市場並非重心
每當我聽到歐美領導人痛批中國在貿易上作弊,暗示中國以迂迴策略進入西方市場,我就會想到中國的實際情况。因為中國境內公司實際情况是,國際市場並非重心,他們有三個更優先的重心:
●在自己的省(非常大的省)建立市場份額;
●抵禦周邊省市企業的激烈競爭;
●並且,在其他省份建立市場。
當你發現,廣東的1億人口市場過去5年零售年增長是16%以上,在江蘇、山東、浙江的年增長更是17至18%,你就不會奇怪內地企業側重的並不是遙遠的外國市場。可以說,這些經濟體單憑自身的大小已足以成為國際新勢力。廣東省在2011年的貿易總額有9140億美元,高於澳洲50%,是泰國、馬來西亞或印尼貿易總額的一倍。
當你聽到記者或企業主管因成本高而離開中國,轉移到柬埔寨、斯里蘭卡和緬甸營運時,請記住這一切。如果在廣東省經營的公司真的由於經營成本高得令人無法接受,而轉到其他地方,那麼,有能力迎接這些企業的將會是四川、河南、安徽和湖北,而不是細小經濟體如每日只供電5小時、或總勞動力人口只有數百萬的其他國家。
某程度上,北京要對外間對中國經濟的誤解負責。急於對外投射一個統一和諧的單一國家形象,中國領導人沒有興趣把中國真實的情况展示出來——一個巨大的、多樣的、分散的聯邦經濟,即使是國內企業也同樣地要面對國內競爭的嚴峻挑戰。開始大舉進入西方市場的內地企業,他們強勁的競爭力,往往不是因為國家的大規模資助(儘管幫助當然總是有的!),而是因為它們已經過長期與其他省份和城市激烈競爭的鍛煉。我們愈早認識到這一點愈好,而不是乞求我們的政府通過反傾銷或反補貼稅等去給我們提供庇護傘。
作者杜大偉(David Dodwell)是公共政策研究公司Strategic Access總裁。他曾任《金融時報》駐港特派員,是The Hong Kong Advantage作者之一
一家著名國際啤酒公司在中國投放超過1億美元後才發現,沒有國家性策略可成功地將外國著名啤酒帶給中國消費者,他們只認識少數中國的「民族品牌」啤酒,因而誤以為一個大商機在等着他們。直到招致重大損失後,他們才發現,每個中國城市都有自身的釀酒廠,他們出產很不錯的啤酒,且當地人對自家啤酒有極強的忠誠度。
在上海設立總部的美國建材集團亦如是,它在全國投資了7個合資項目,而且有北京作後盾支持。他們花了兩年並招致了重大損失後,才發現北京所說的不一定在省市層面有很大影響力,因為其實是由省市政府決定用哪些建材去完成中央要求的建屋目標。簡單來講,中國不是一個單一的市場,誰想要取得成功,需要逐一了解每個省市的狀况。
要逐一了解每個省市
看看宏觀數據就一目了然:中國有5個省的人口超過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德國。9個省份的人口比我的祖家英國還要多。當這些省份開始富裕起來,他們的本地生產總值也躍至世界上較大經濟體的水平。中國最富有的省份是廣東,本地生產總值是8420億美元,比韓國的1.12萬億美元少,但已與印尼的8470億美元看齊,更比其他東南亞國家大。例如它是泰國的兩倍和菲律賓的4倍以上。繼廣東後,江蘇、山東和浙江等省也超越了印尼以外的其他東南亞經濟體。
對一家針對英國市場的公司來說,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只有兩個——倫敦和伯明翰。即使是美國,亦只有9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00萬。相比中國,這些市場的人口很少,亦比較容易控制;而中國,僅是廣東省就有21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00萬、山東有17個、江蘇13個、浙江11個。簡單來說,中國不像美國,反而更像歐盟,一個由嫉妒心強的經濟體組成的網絡,歐盟國家都有着類似但又不同的規則。因此,企業需要一個一個的,由下而上逐個了解。
國際市場並非重心
每當我聽到歐美領導人痛批中國在貿易上作弊,暗示中國以迂迴策略進入西方市場,我就會想到中國的實際情况。因為中國境內公司實際情况是,國際市場並非重心,他們有三個更優先的重心:
●在自己的省(非常大的省)建立市場份額;
●抵禦周邊省市企業的激烈競爭;
●並且,在其他省份建立市場。
當你發現,廣東的1億人口市場過去5年零售年增長是16%以上,在江蘇、山東、浙江的年增長更是17至18%,你就不會奇怪內地企業側重的並不是遙遠的外國市場。可以說,這些經濟體單憑自身的大小已足以成為國際新勢力。廣東省在2011年的貿易總額有9140億美元,高於澳洲50%,是泰國、馬來西亞或印尼貿易總額的一倍。
當你聽到記者或企業主管因成本高而離開中國,轉移到柬埔寨、斯里蘭卡和緬甸營運時,請記住這一切。如果在廣東省經營的公司真的由於經營成本高得令人無法接受,而轉到其他地方,那麼,有能力迎接這些企業的將會是四川、河南、安徽和湖北,而不是細小經濟體如每日只供電5小時、或總勞動力人口只有數百萬的其他國家。
某程度上,北京要對外間對中國經濟的誤解負責。急於對外投射一個統一和諧的單一國家形象,中國領導人沒有興趣把中國真實的情况展示出來——一個巨大的、多樣的、分散的聯邦經濟,即使是國內企業也同樣地要面對國內競爭的嚴峻挑戰。開始大舉進入西方市場的內地企業,他們強勁的競爭力,往往不是因為國家的大規模資助(儘管幫助當然總是有的!),而是因為它們已經過長期與其他省份和城市激烈競爭的鍛煉。我們愈早認識到這一點愈好,而不是乞求我們的政府通過反傾銷或反補貼稅等去給我們提供庇護傘。
作者杜大偉(David Dodwell)是公共政策研究公司Strategic Access總裁。他曾任《金融時報》駐港特派員,是The Hong Kong Advantage作者之一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