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新聞網】
「一國兩制」是國家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最根本的方針政策,而《基本法》則是香港特區的憲制性法律,規定了香港特區實行的制度,來確保國家對香港特區的基本方針政策的實施。
《基本法》包括序言、九個章節、160個條文、三個附件,內容豐富,涵蓋歷史、法律、政治、經濟、基本權利和義務、教科文體、對外事務等不同層面,與香港社會和每一位市民息息相關。
一國兩制 砥礪求進
今天大會的主題是「一國兩制、砥礪求進」。「砥礪」這個詞語有奮進磨練、克服困難的意思。「一國兩制,砥礪求進」象徵香港特區在「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保障、中央政府的支持,還有香港市民的共同努力下,不但能夠克服種種挑戰,更加迎難而上。今天我選取了三方面的經歷跟各位分享,分別是回歸祖國、經濟波動,以及經濟結構轉型,來說明香港在過去15年如何穩中求進,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1997年7月1日,香港順利回歸祖國,國家成立香港特區,解決了有關香港的歷史問題,莊嚴地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根據憲法制定《基本法》,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針政策,以全國性法律的形式表達出來,並訂明香港特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為香港的未來發展奠下了穩固的基礎,也進一步提升了國際社會和香港各界對香港前景的信心。
面對逆境 沉着應對
1997年至1999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科網股經濟泡沫爆破、2003年的「沙士疫症」,以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等,都對香港的經濟造成嚴峻的衝擊。事實證明,我們都一一成功克服了這些困難。我特別希望重點提出以下兩方面的支持因素:
第一點是香港市民的團結和堅毅不屈的精神。面對逆境,香港市民團結一致,沉着應對,這些優良質素是維持香港特色和優勢最寶貴的資產。
第二點是香港發揮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例如,在「一國兩制」的制度性基礎上,香港仍然是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正因為有此身分,在國家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後,香港和內地可以訂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的落實不但讓香港的貨品可以免關稅進入內地市場,更為香港服務業開拓了廣闊的內地市場空間。
經濟結構多元化
自內地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香港的經濟機構順勢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服務業現在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九十三,是我們的核心經濟結構。
在「一國兩制」和《基本法》下,香港在服務業方面擁有很多獨特的優勢,包括完善的法制、資金自由流通,還有具備良好教育和國際網絡聯繫的人才等。除了傳統的金融、航運、物流、旅遊、專業服務、資訊等核心產業之外,我們也致力推動各項新興產業的發展,包括醫療、環保、檢測及認證、教育、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多元化。
「十二五」大力支持香港
去年3月公布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第一次把有關港澳特區的內容獨立成章。這是一個重大的機遇,《港澳專章》強調中央政府在以下三方面對香港的大力支持:
第一,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競爭優勢,包括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
第二,支持香港培育新興產業,發展六項優勢產業。
第三,支持深化內地與香港的經濟合作,繼續實施CEPA,並確定《粵港合作框架協議》中粵港合作的重要功能定位,包括建設以香港金融體系為龍頭的金融合作區域和世界級城市群,還有支持廣東對香港服務業開放先行先試,並逐步拓展到其他地區。
隨後去年8月李克強副總理訪港時,公布了中央政府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要求而制訂的30多項支持政策措施,為特區配合國家「十二五」的工作提供了具體的內容。
強化內地和香港的合作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今年6月底訪港慶祝特區成立15周年時,中央政府再公布39項政策措施,進一步強化內地和香港的合作,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穩步發展。這些具體的支持政策措施都有助提升香港的服務業,並推動香港的經濟結構多元化。
總的來說,「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保障為香港的制度,還有國家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奠下了的堅實的基礎,並為香港保持長期穩定繁榮和進一步發展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11月3日在尖沙咀街坊福利會,出席慶祝回歸15周年暨《基本法》頒布22周年研討會的致辭。標題為本網站所加。)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