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李燦榮(圖)一開始就笑言︰「大家千萬不要學我,我並不善於理財。這麼多年來我完全沒有打理過自己的強積金計劃,連有多少個強積金戶口、戶口內有多少錢也不清楚」。不過,他慶幸自己在無綫電視時有公積金,即使當年「被炒魷」也有一筆資金用作生活費,以致有時間思考人生方向。
面對不少強積金公司宣傳攻勢,李燦榮就從另類角度出發,提醒各位「打工仔」不要自認理性,盲目相信眼前的資訊數據作出決定,要小心誤中心理陷阱。李燦榮指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著名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利(Dan Ariely)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內容如下﹕假設受訪者要訂閱經濟學人(Economist),他們眼前的選項有3個,選項1︰訂閱電子版,只需59美元;選項2︰訂閱印刷版,需要125美元;選項3︰訂閱電子版加印刷版,同樣需要125美元。結果只有16%受訪者選擇了選項1,多達84%的受訪者選擇選項3。
有人就因此質疑選項2的存在意義,不過,丹•艾瑞利接着做了另一個實驗。這一次,他刻意剔除了選項2,結果完全迥異,多達68%的受訪者選擇了選項1,只有32% 的受訪者選擇了選項3。李燦榮解釋,丹•艾瑞利的實驗證明,人其實不全然是理性,同一樣的資訊數據,只要巧妙地加以堆砌修飾,就可以引導人產生錯誤的見解。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