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咬文嚼字﹕〔豆〕主輔皆宜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06日 22:35
2012年11月06日 22: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豆,是象形甲骨文,據《辭源》指出,豆字形似高足盤(圖),是古代食器,後多用於祭祀。豆還有其他解釋,包括古時量器名稱和重量單位,也是姓氏之一,如北魏有將軍叫豆代田。漢朝開始,豆字亦指豆類植物,種類甚多,古時稱為菽。


據農墟網站(www.hongkongfarmersmarket.org)顯示,菜用豆類是指一般人們用作佐饍的豆類作物。香港人較常食用的品種主要來自三個豆科家族﹕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又稱四季豆、玉豆、法國豆;豌豆(Pisum sativum),包括豌豆、荷蘭豆、蜜糖豆;豇豆屬(Vigna),如紅豆、眉豆等。西方稱菜豆及豇豆為Beans,稱豌豆為Peas。


◆主豆

豆科是農作物中一個大家族,可按食用用途分三大類﹕主豆類、雜豆類、菜用豆類。主豆類包括黃豆、黑豆、紅豆、綠豆、眉豆、花生等,是種植面積較廣闊、人們最常吃的大宗豆類。


蒸煎炆炸 豆腐煮法多樣

當中,尤以黃豆用途最多元化,磨豆漿、加入石膏粉做豆腐、經水和食鹽浸製發酵成豉油,還可以藉多重發酵後製成麵豉和豆豉(有些豆豉用黑豆製)等。其中又以豆腐的煮法最多樣,蒸、煎、炆、炸,層出不窮。最近新滬坊總廚干曙光更發揮無限創意,利用多種天然材料與豆腐配搭出不同口感、味道和形態,創製出一道以豆腐為主要材料的菜式「花香紫綠悠」,繼而勇奪「2012美食之最大賞」豆腐組金獎。


干師傅表示,這道菜式除豆腐外,還用了多種顏色的豆類,如青豆、毛豆、紅豆、黑豆等,利用食材本身的天然色素,創作出繽紛的菜肴。他笑說﹕「雖然愈來愈多人愛吃素菜,但無肉不歡的人不會對素菜提起興趣,所以我要整得賣相靚一點。」菜式最吸引大家眼球的是紫色及黃色「玫瑰」,分別用紫心番薯和黃豆粉配合布包豆腐製成,軟滑玫瑰花入口清涼,滲出淡淡清香;花下的「青草地」由青豆、毛豆、豆腐打成蓉,再加入蛋白輕炒而成,入口嫩滑且富陣陣蛋香,再鋪上由紅豆、黃豆和黑豆熬成的豆沙,然後加入食用花及原粒腰豆及黑豆等點綴。而這片色彩繽紛「花圃」外的「籬笆」,是混合豆腐、冬菇、芫荽、紅蘿蔔和冬筍,先蒸後煎香,做出外脆內軟效果,散發着冬菇和香草的清新味道。


用料上乘 豉油滴滴精華

在眾多黃豆製品中,又怎少得豉油呢?位於觀塘的大孖醬園在古洞自設工場,只選用無基因改造的加拿大黃豆,鹽則用澳洲高純度海鹽,待黃豆發酵2至3星期後,與鹽水一起入缸,然後重複浸曬至少15個月,當鹽水由透明變成深色便成了豉油。由於用料上乘,味道純正,故有不少食肆及食家捧場 ,名氣食店如大班樓、得龍大飯店都在這裏入貨。


◆雜豆

對農民來說,豆類作物皆可作為綠肥,以增加土壤的養分。雜豆類包括蠶豆、扁豆、赤小豆等,既可作副食,亦可作飼料或藥用。蠶豆較少在廣東菜中出現,但在上海菜餐館中必定榜上有名。《食經》系列作者陳夢因在《南北風味》一書中便提及新鮮蠶豆通常在南貨店,即上海人開的食料店有售。他又指煮蠶豆不可加味精,否則會失去豆的原味,也不能用生油和麻油;以雞油爆香為上,豬油次之,再加入少許上湯,蓋上鑊蓋,滾十分鐘即成。此外,《隨園食單》亦介紹了一道「新蠶豆」的菜式﹕「新蠶豆之嫩者,以醃芥菜炒之,甚妙。隨採隨食方佳。」


◆菜用豆

菜用豆類,即一般大家當作蔬菜食用的類別。據農墟網站指出,一般來說豆類或豆類製品均含豐富蛋白質、維他命A、B和鐵、鈣、磷等,但必須注意,很多豆類必先加熱熟透後方可食用,如未熟的四季豆中便含有皂素、豆素及破壞紅血球的溶血素,進食的話有機會出現嘔吐、腹瀉、過敏等症狀。


未熟四季豆 或致嘔吐腹瀉

四季豆的品種繁多,坊間出現很多不同的名稱,如豆角、玉豆、法角豆等。 得龍負責人曾國生表示,街巿常見兩類豆角,一是較幼身,呈深綠色:另一是較粗身,呈淺綠色。前者口感較粗糙,宜切小粒炒,後者口感較佳,味亦較甜,因而愈來愈受大眾歡迎。


文﹕梁翠薇

圖﹕林俊源、葉思雅

編輯 顏澤蓉

美術 SIUKI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