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月26日,政府推出稅務措施穩定樓市之後,新樓盤和二手買賣都成交銳減,總的而言,炒家、發展商基本上採取觀望態度,或是等待政府在地產建設商會的壓力下,會否微調措施,讓公司買家印花稅有轉圜餘地。政府兩項被形容為「辣招」的措施,迄今只起到遏制炒賣的效果,最終能否使樓市泡沫不再膨脹下去,仍在未知之數,因此,政府治理樓市泡沫的決心不容動搖,打擊炒賣的立場不應退卻;同時要注意資金流向炒賣非住宅樓宇,若情况惡化,便要果斷出招,以免非住宅樓市泡沫危害整體社會經濟穩定。
樓市量跌價未跌
發展商炒家都在觀望
政府加強額外印花稅和推出買家印花稅兩項措施之後,成交急速冷卻,剛過去的周末、周日,一手樓僅賣出16個單位,與前一周比較,大跌近八成;至於二手樓,十大屋苑兩天只有10宗成交,見9個月來新低。成交量雖跌,樓價下調則未見明顯,有個別屋苑單位成交價較所謂市價低5%,不過,這個幅度在議價範圍之內,不能說樓價下調了5%。
樓市趨勢,銀行估價有一定參考價值,本報由今年初追蹤十大屋苑共20個單位,透過匯豐、恒生及中銀做網上估價,共60個估價個案,近日,本報發現由匯豐及中銀估價的部分單位,錄得約3%估價跌幅。一般而言,銀行估價會跟隨市場成交價,估價跌3%,某一程度可反映樓價往下調。不過,有兩種情况值得注意。
首先,在政府出招之前,銀行基於搶做按揭生意,估價進取,較一些屋苑的破頂成交價更高,例如太古城一個天台特色戶單位,今年3月以破紀錄呎價1.76萬元成交,同樣是天台特色戶單位,近期銀行估價每方呎竟高達1.92萬元,較3月的紀錄高出近一成。這種「估突」情况,在政府出招前很普遍,連居屋估價也超過屋苑破頂價。現在銀行調低估價3%,若僅在「估突」之後回調,則估價仍然處於高位,或許只是擠出部分水分而已。
其次,即使估價回調確切反映樓價跌了3%,但是與財政司長曾俊華透露今年以來中小型單位價格升幅達21%比較,實際上是大漲小回;另外,反映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今年1月中旬是94.16點,到上月底升至112.25點,升幅接近兩成。所以,即使樓價跌了3%,與今年的升幅相比,微不足道,更何况樓價已經升了多年。政府的兩招,只是使樓價不因炒賣而持續不合理上升,樓價與市民負擔水平相匹配的政策目標,仍然十畫未有一撇。
樓市量跌價未跌,相信與各方採取觀望態度,特別是發展商和炒家等待地產建設商會(下稱地建會)與政府角力的結果有關。政府出招後,地建會召開過一次會議,最少有12間發展商的高層人員出席,地建會這種「曬冷式」會議,近年較罕見,說明政府措施到位,樓市急速冷卻,發展商需商議對策。地建會將向政府提出什麼要求,目前未見端倪,不過,一般相信地建會最想爭取政府豁免公司買家印花稅。
買家印花稅有效
政府勿輕言讓步
政府的兩項措施,以非港人和公司買家要繳付15%印花稅最具殺傷力,近年活躍樓市的境外(主要是內地)買家,少了他們支撐,少了火上加油的風險,對樓市健康發展是好事。如果豁免股東或董事均為香港永久居民的本地註冊公司,將會造成嚴重漏洞,因為非港人可以利用香港永久居民組成的公司購入物業,從而避稅,這樣的話,無異於買家印花稅破功,政府不應該考慮和接受。
地建會的能量很大,相信他們會調動一切力量,向政府施壓,未來一段日子,角力會十分尖銳,政府應該堅定而堅決地站穩立場,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不應輕言讓步。徹底治理樓市,增加土地與房屋供應,需要長遠規劃始可奏功;中期可供運用的土地資源,也需要一段時間才得以紓緩供應緊絀;短期以稅務措施控制,管理需求,遏制炒賣,是最能使樓市泡沫不致過度惡化的手段,也是政府目前可以稍為穩定市場的僅有工具。因此,政府要頂住壓力,不應言退。
其實,在房屋供應未達較充裕水平之前,政府應該保留買家印花稅,創造讓港人可以優先買樓的環境,否則,以香港幅員之細小,樓市卻成為全國市場,必然供不應求,不少真正需要置業安居的港人,仍然要望樓興嘆。我們認為,買家印花稅既然有效,以香港的特殊情况,應該實施一段較長時間。
近日,熱錢持續湧入,住宅交投轉淡,但是寫字樓、商舖、工廈和車位價格升幅顯著,顯示資金轉向,雖然這類物業價格對市民居住不構成直接影響,不過,若瘋狂炒賣而形成泡沫,一旦爆破,對香港經濟穩定的危害,也不容忽視。另外,若炒家熱炒商舖,價格飈升,推高物價,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還是加重市民的負擔。因此,政府亦要密切注意非住宅樓宇市場動向,若炒風熾熱,影響民生,要防患未然地推出政策措施,遏制炒風,減輕樓市泡沫爆破對香港整體造成的損害。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