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葉兆輝、黎淑怡﹕適齡學童人數下降的機遇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07日 06:35
2012年11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出生率在最近10多年持續下降,適齡學童人數減少已由小學蔓延至中學。根據教育局資料顯示,2013/14年度的中一學生會比現時減少5400人,若以每班34人計算,便相等於減少約159班。故此,有團體表示這或會導致約50間學校面臨殺校危機,因而提議全港中學中一每班人數減至30人,減低縮班殺校、老師失掉教席等負面影響。現屆政府今次從善如流,作出彈性的安排,每間學校只要能有26名中一學生開兩班便可繼續開辦,以紓緩學校所面對的收生壓力。當然,學生和老師的比例減少,老師對學生的關顧應相對增加,但筆者藉此機會提出一些想法,希望給與一些另類的意見。全港中學一致地減少每班人數是否最有效運用資源的方法?再者,一間學校應否開辦下去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並不應單取決於學生的人數,所以更重要的問題是,應該怎樣利用適齡學童減少的契機,優化現今的教育制度和填補一些缺口,對一些現行僵化的規例拆牆鬆綁,改善學生學習空間、能力及表現。據筆者與前線教育工作者的理解,教師最希望得到的是多一點空間和時間,無論是每天上課節數或與學生接觸的機會,所以一刀切的減少每班人數,未必能滿足老師和學生的需要。


讓學校彈性分配資源

首先,學童人數下降,在不增加經費的前提下,老師與學生的比例可以改善,學生得到更多老師的關注,這是人口分紅的現象(population dividend)。筆者建議師生的比例可按學校的實際情况調整,讓學校彈性分配政府向學校發放的資源。例如招收較多第三組別或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的學校,得到額外的資源,以照顧學生不同的學習及成長需要。因為他們的需要大,干預的成果會更加明顯。如能作出有效的干預,讓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能完成中學階段,日後的成本效益十分顯著。


其次,若有充足的老師人手便正好可分擔教育工作中不同的崗位,紓緩老師的工作壓力及提升教育質素。例如學校可按需要靈活分配更多老師,依老師的經驗及專長作有效分工,整體減輕每名老師的教學時間之餘,讓學科老師專注於教學,讓班主任及輔導老師有更多時間了解學生需要,提供學習以外的支援。教育局亦可邀請資深老師編寫教材,減輕對課本的倚賴,落實一些校本的課程,減少對書商的依賴,又可支援在校老師專業上的發展,對有意進修的老師提供休學機會(Sabbatical Leave),給予學校資源讓學校聘請暫代老師。至於近期校長擔心的一些學校質素被拉低,只因教育局將學生強分為平均三份之措施而已,重要的是因才施教,做好拔尖補底的工作。


筆者最近有機會到一間中學探訪,當中三分之二的學生都有經濟上的困難,需要領取綜援或書簿及車船津貼,亦有為數不少新來港學童就讀。他們家庭背景各異,面對的困難亦不是輕易可解決,因此學生面對的壓力及問題是多樣及複雜的。雖然學校已有3名駐校社工,比一般學校多,各老師亦盡心盡力協助學生,但有需要的學生實在不少,若學校可靈活運用資源,按學生的需要以針對性及彈性的策略去協助學生,相信對學生、家長、老師及學校都能帶來正面的影響。正如「學校起動」計劃,有很多參與的學校都利用額外的資源聘請多一些語文老師、贊助學生學習樂器、推行師友計劃等,這些都是按學生需要而採取的針對性措施。


檢視現行教育政策及資源分配

一間好學校並不在於收生人數的多寡、學生成績的高低、中中和英中,而是能夠以學生為本,提供合適的環境給不同需要及能力的學生學習及成長。一些學校雖然有較多學習能力弱或低學習動機的學生,但並不代表學校的辦學能力低,反而他們更懂得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同樣,一些收生情况理想的學校亦不應被一刀切調低每班人數,令學童入讀的機會減少。最重要還是要按學生的需要,給予充足的資源,讓學校靈活地設計到位及有效的策略去輔助學生,讓有熱誠的老師留下來,善用他們的經驗,作育英才。順帶一提,現在一些家長不理孩子的學習能力硬要爭入一些學校,若孩子適應不來,反而弄巧反拙。


適齡學童減少正好提供一個機會去檢視現行的教育政策及資源分配,重新制訂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策略。


作者葉兆輝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及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黎淑怡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項目主任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