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世界上,小班是否有效改善教育的爭論及研究,從1920年開始至今近百年來,不計算個別小型研究,水準較高的評論及綜述性文章也以數百甚至千計。
小班的好處,在不同研究中時隱時現,從來沒有明顯及穩定地在現實世界中彰顯。
小班效果為何不明顯?
支持及反對小班的學者近年更認為,多做一個研究並不能證明及說服對方小班是否有用,他們改為致力於分析為什麼小班效果不顯著,從而希望明白怎樣才能有效提升教學質素。
支持小班教學的人認為,班級人數減少,師生有更多機會互動。不過,實際課堂觀察顯示,在絕大部分課堂時間,大小班的老師都是以直接講授(direct instruction, lecture)形式教學,互動只是在每課最後數分鐘進行,在這段極短的互動時間內,班中是20人,還是40人,對整課的效果影響甚微。這也解釋了小班成效為何並不明顯。
改善教學法更重要
由此可見,我們的資源及研究,更應該放在如何提升佔課堂極大部分時間的教學上。改變教學法,令老師講解得更為清晰及有系統,將新舊知識結合,用更貼切易明的例子,也恰當地加插更多學生互動互助的環節,更為重要。
我曾經與香港教育界朋友,到訪國內一些二級城市(非國內最富庶省市)的學校,它們在六七十個(甚至更多)學生的課室內,將西方互動及學生為主的教學法,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不相信香港教師的專業水準低於國內的平均水準,但在香港各種教育議題爭論不休時,國內靜悄悄地已有很多充滿理想、富有經驗,以及實幹能力甚強的校長及官員,他們的教學方法及效果,令我們目瞪口呆,自嘆不如。香港師訓及中小學教育中,前瞻性及創新性實驗太少。
近年PISA(國際間15歲學童學業能力的比較)研究顯示,亞洲學生,尤其是上海學生,在語文、數學、科學學科的解難能力卓越,令西方學者轉為研究東方教學方法。
與香港相比,國內的班級人數普遍偏高,常多達80至100人,但教師每周教學節數,多只是香港老師的一半。對國內一些經濟條件較好城市的名校老師,每一課節都是他們的表演時間,就像藝員多次排練,然後在紅館演出一樣精彩。香港每班人數相對較少,但與國內同級別的老師相比,香港老師備課所用的時間卻較少。
小班在實際教學及研究中,從來沒法展示支持者對它期望的正面效果,小班的好處是幻覺多於實像。因為現實中教師仍是以講授為主導,小班只是令教師在每課節的最後數分鐘討論時,感到班級人數少了數人而已。
如果我們想認真改善教學質素,幫助個別學生,我們需要把握這契機,利用人口下降剩餘的教師資源,去改善佔絕大部分課堂時間的教學法,引進更多課堂互動,並發揮群體學習的效果,加強學生參與以及學生間的互助(也即是國內所稱的動車教學,每卡車都有動力,互助前進)。
支持小班的人也常說,我們可以既小班又改善教學法。這是不切實際的提議,是盡量討好所有人的「虛招」。小班綑綁太多資源,在現實世界教育資源有限之下,改革應依成效定優次。
小班為何廣受歡迎
小班既然成效不彰,為什麼它會在世界各地,廣受家長、教師、工會、政黨的歡迎?學者指出,我們進行改革改善教育,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如果要強迫老師受訓達至某個能力標準,老師會起來反抗;要監督加強校長管理能力,校長反對;要改動辦學團體(如,校本條例)關係,他們也自然反對。
除了付鈔的現任政府外,小班不損害任何人的利益,受教師、家長、工會支持,也自然為各政黨所擁護。除非每個地區需繳付額外當區的小班附加稅,否則納稅人感到小班是直覺上有益、毋須多爭論的議題。無怪乎小班爭取者,無往而不利。
公眾討論小班課題,教師總是說減少班中人數後,改功課也快些,每名同學發問機會也會增多;但他們從不將「小班」、「減教師每周教節」、「以加薪令教師行業更富吸引力」、「加薪並改善教學法」等作比較,分析每種方法的優劣。
我曾多次問來到大學上課的老師,他們願意將40人一班,改為20人小班?還是維持大班,但獲雙倍工資?甚至教一年書,進修或放假一年?但他們需改善備課及教學法,以達至小班的效果;這些都是成本相若的選擇。
不難預測,大部分教師都希望收取雙倍工資或放假(進修)。不過,班中仍有教師堅持要小班,他們解釋說,「不要開玩笑,公眾怎會大力支持我們減每周教節或加薪呢?」公眾及教師支持小班時,究竟有多少人明白並有真正考慮替代選擇及成本效益?
加州1996年實驗小班,也讓我們看見這課題有多麼政治性。傳統上,加州教師工會強大,政府額外投進的各種教育經費,常不能用到指定的項目上,在工會影響下,額外資源都用於增加教師的工資。
1996年政府在財政充足條件下,賭氣地立法,減少幼稚園至小三班級人數,遠超教師工會只求減少小一及小二班級人數的要求,讓工會「硬啃下」他們整天呼喊的要求。這樣政府既能得到所有市民的掌聲,順帶將教育經費綑綁鎖定在班中人數上,令工會難要求加薪。教師工資會凍結多久才可再次提升,則不是該屆政府關心的問題了。
必須保校下的其他選擇
甚至支持小班教學的學者也指出,除非班級人數明顯下降,否則老師教學法將絲毫不改。香港人口下降,教師被迫下崗,是一個影響教育專業吸引力及社會穩定性的問題,必須妥善解決。不過,每班減少數人是一個容易執行但無助改善教學質素的方法。支持小班教學的人也認為,小班對初小及弱勢群體較為有效。全港平均地減少班級人數並無針對性,「靈藥」也要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才不致浪費。
我們應以最大的忍讓,尋求妥協,將這危機變成改善教學法的契機。辦學團體內的學校,教師應該可以互調(就算只是暫時性),同區學校也應該互助、將剩餘人手變為不同類型學習提升教學法的機會。我們希望校長團結,也希望他們以最高水準的專業知識及態度去化解危機。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