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近年打壓樓市措施不絕,早前便推出額印(SSD)加強版和針對非港人的買家額外印花稅(BSD)。
曹Sir認為,政府不應該對樓價說三道四。「政府的責任是為地產發展商提供土地供應,保證樓宇建設符合規格及讓廣大市民有樓住,但不一定需要成為業主。」
他指出,政府插手樓價只會加大樓市波幅(例如1984年7月的限制土地供應政策、1997年7月的八萬五房屋政策,以及2003年9月的孫九招,政府才是造成樓價大上大落最大原因)。
「土地和房屋供應出問題,是政府推行錯誤政策的結果。英格魯斯民族認為,政府應透過土地升值去抽無形稅,有利經濟發展,形成大部分說英語區的地方土地長期皆升值。反之歐洲其他國家如德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或意大利等,認為土地是資源,不應該長期升值,形成非英語區的土地升值日子十分短,大部分日子樓價都是炒不起,例如德國、法國、意大利等。」
解決高樓價 要先棄高地價政策
曹Sir指出,香港過去長期受英國統治,早已引入英格魯斯民族文化。問題不是政府可否解決高樓價問題,而是特區政府想不想放棄高地價政策。目前特區政府稅收每年30%或以上來自賣地成果,一旦放棄高地價政策、特區政府將面對財赤。
宜恢復房策三級制
「港英政府時代房屋政策維持三級制﹕一、讓負擔不起貴租者住廉租屋,這類人約佔總人口30%左右;二、讓買不起私人樓者買居屋,這類人佔總人口20%;三、其餘50%人口租用或購買私人樓。房屋政策三級制,令高地價政策對全體市民帶來最少傷害,同時為政府帶來最大收益。
可惜1984年7月起,土地政策加入中國因素,令香港房屋政策三級制受到干擾。1997年7月1日以後更加一塌糊塗,經常朝令夕改,結果愈改愈令更加多人受害,包括2003年的負資產人士及今天年輕人。希望特區政府及早重返港英政府時代,實行房屋政策三級制,香港社會才能令最少人受害,同時為政府帶來最大收益。特區政府最大決點是無論推出任何政策皆沒有長遠考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結果,令香港經濟迷失方向。」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