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大埔墟 墟市在人情在長青網文章

2013年01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E123 Administrator on 2013年01月06日 21:35
2013年01月06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昔日農業社會,墟市設於鄉村步道或水路要衝,四通八達,方便各鄉農民前往擺賣及採購日用品。隨着農業衰微、鐵路興起,市鎮發展改以鐵路站為中心,「趁墟」之情不再,「逛商場」代之成為人們生活必需。


大埔墟是少有能以墟市命名的鐵路站名,儘管站址已跟原來的大埔墟有段距離,畢竟反映墟市在大埔的重要角色。閒逛區內,除了若干新式商場、連鎖店外,仍可發現一些管理主義尚未觸及的角落;舊式墟市店舖格局、人與環境有機互動的街道經驗,構成大埔街頭簡樸而踏實的生活感。


大埔墟「一名三遷」

農墟傳統、加上鄉紳和商戶的團結爭取,在大埔墟市,店舖能酌情將貨品擺出門前空地吸引途人,也是全港兩個合法天光墟之一,流動小販雖然數目銳減,還是不時可以遇上周邊村民帶着新鮮農作物和自家製食品悄悄擺賣,既是村民生計着落和寄託,亦為大埔居民提供城市人難以享受到的口福。


老居民形容大埔墟「一名三遷」。最初的大埔墟由龍躍頭鄧氏於明萬曆年間(約400年前)建立,位置在今日汀角路天后廟一帶。至清嘉慶初年,墟內一些店舖仗勢欺人、交易不公平,加上大埔發展日盛,繁忙時村民輪候街渡過河費時失事,部分村民遂鼓勵泰亨文氏族人於林村河對岸另建新墟。鄧氏聞訊,多次上稟新安縣府加以阻撓,縣令亦認為兩墟只有一河之隔,會造成惡性競爭而反對。惟文氏屢敗屢戰,聯合鄧氏以外的鄉村組成「大埔七約」,建墟的土地、費用和加盟商戶一一談妥,並願改名為「太和市」(市是比墟次一級的市集),才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獲批准開業,位置在今日富善街。


然而,村民還是習慣叫「太和市」做新墟。建墟兩年後,文氏長老從墟市收益中撥款建廣福橋,方便兩岸村民往來,該橋其後成為大埔陸路交通命脈,掌握大橋主導權的太和市實力亦漸超越舊墟。1913年大埔墟火車站設於新墟旁邊,舊墟生意更形衰落,漸漸人們都將大埔新墟簡稱為大埔墟了。到1980年代九廣鐵路電氣化,取消舊大埔墟火車站,另以「太和」及新的「大埔墟」站代之,是「大埔墟」一名的第三次遷移。


「臨時」街市20年

與此同時,1980年代亦是大陸農產品低價湧港、新界農業式微的轉捩點,本土農民減少,墟市文化步向衰落。加上大埔新市鎮發展,1983年港英政府在舊大埔墟火車站旁邊空地興建鐵皮頂半露天的「臨時街市」,此一「臨時」便臨時了20年,至2004年才由更接近新鐵路站的街市大廈取代。另一方面,農民販賣自家作物的傳統,由天光墟延續。在合法化之前,大埔市周邊的村民已擺街檔,但屢遭掃蕩又日曬雨淋。2008年大埔民政處的鄉委會合作推行「鄉郊長者自耕天光墟」計劃,長者登記後可免費在鄉委會會址內擺賣,該處在市政大廈和富善街墟市之間,原是理想選址;但2011年鄉委會所在被納入公屋地盤,天光墟隨鄉委會搬到大埔六鄉學習園地,位置不就腳,有婆婆慨嘆整個朝早只做到1蚊生意,唯有下午再到街邊非法擺賣。


「太和市」成立之初,由在富善街兩旁的28間店舖及流動檔販組成,後再伸延到仁興街、靖遠街至寶鄉街。80年代臨時街市在旁邊落成,與墟市相得益彰,人流更盛。該街市雖是鐵皮頂的簡陋建築,但樓底高,天然日光照進來,空氣亦流通,有街坊認為反較新街市大廈舒服,而且新街市貨品偏貴,因此不少人還會去富善街墟市購物。


由舊墟到新墟、由臨時街市搬入新街市大廈,連天光墟亦搬了一次,不變的是鄉親和商戶間互相關照的習性。


守住傳統擺賣方式

富善街店舖一向都習慣將貨品陳列至街道上擺賣,吸引街坊「唔買都睇吓」,有人氣才有生意,街舖前還有其他小販擺檔。回歸後食環署執法收緊,經常掃蕩罰款,損失慘重;若貨品收回舖內,街坊不習慣走進舖光顧,又做不成生意。於是商戶在2003年團結發起簽名、遊行、罷市,成功爭取保留傳統擺賣方式,商戶亦自律收斂,貨品沒有像從前擺得太出,小販檔則轉到周邊人流較少的橫街擺賣。現在的富善街沿路貨品琳琅滿目而不過分擠迫,可說是法理與人情間恰到好處的折衷。


另一次事件則不那麼順利。話說臨時街市清拆,檔販要搬進新街市經營。19名原臨時街市熟食檔戶為免在競投新檔位時互相競價,故圍內先行抽籤分配檔位,競投時各檔位便在無人競爭下以底價承租。互相協調、共同得益,本是舊日社群間處理事件的慣常方式,但被律政司起訴以「串謀詐騙」罪,指他們向食環署隱瞞圍標協議,損害署方租金收益。案件糾纏近4年,檔販曾被判罪再上訴,辯方理據是事件不涉及誤導、欺詐或威嚇他人,純粹是預先協議避免競價的行為,按判例不視為刑事罪,最後由終審法院裁定檔販無違法,其中一名老檔戶已在上訴期間過身。


(a)大埔墟街市及熟食中心

(b)洪記 魚蛋粉有魚味!

是次由編輯同事袁兆昌帶路,回大埔墟尋訪童年記憶。幸好許多店舖仍在經營,只是位置換了,在街巷間轉來轉去,有新發現之餘也鬧出笑話。事緣他想推介從前臨時街市的無名魚蛋粉檔,但已搬至熟食中心,我們就去找,結果在近入口的「欽記」坐下來,一行三人吃得飽飽,魚蛋很彈牙、炸魚皮香脆,筆者的滿意度都有8分,袁兆昌離座一會後回來竟說,「我有個驚人發現,我哋食錯了!」原來他喝到湯底淡而無味,店員臉孔又陌生,心裏懷疑,在熟食中心逛一圈,發現「洪記」的招牌下站着從前魚蛋粉伯伯的兒子,結果我們唯有再吃一次。欽記魚蛋粉外觀和用的碗碟都像洪記,魚蛋都是像樟腦丸般白色小小一顆,但洪記每塊片頭和魚皮都切得大小一樣,魚蛋吃得出魚肉味,湯底亦鮮,炸魚皮較欽記更香口,卻已比從前退步,「細個我一次過食4碗㗎,魚蛋唔夠彈牙,同以前差好遠」。由伯伯換了兒子主理、家人幫忙,不變的是仍然要等很久才有得吃,仍是只賣魚蛋粉一款食物,仍是好快賣清,過中午1點就收檔了。


(c)洪記(海味店) 抵買海味街坊讚

散步到富善街,竟又見「洪記」,是一家海味店,正當我們竊笑討論剛才的鬧劇,店員姐姐彷彿聽見,我們就無聊一問「你哋兩間洪記有無關係㗎?」店主呂先生出來插嘴說,「佢哋服務態度無我哋咁好!」大家都相視而笑,洪記魚蛋粉的「寸格」可是大埔知名。沿街不少海味店,呂先生一家特別人頭湧湧,問正在光顧的街坊都說這裏海味抵買。呂先生坦言貨源沒有特別,只是薄利多銷,生意自然多。


(d)華豐公司 貼心香料討好味蕾

華豐是墟內少有賣進口香料的店,批發零售兼做,店主甘太說近年大埔愈來愈興旺,生意是多了,但租金和來貨價都升得很厲害,利潤變得十分微薄。另外就是客人多元化,多了年輕人煮飯仔,又不懂配搭調味,所以她特地在門前櫃枱陳列一批「懶人包」,執好煮不同菜式時需要用的配料,還貼標籤寫明煮法,非常貼心。


是日收穫,話梅粉和煙桂,前者吃水果時撒上去,煙桂近似肉桂,但氣味更清幽,煮紅酒牛尾,或簡單在煮咖啡時整支放進杯內攪拌,就變成咖啡店賣幾十蚊杯的好味道了。


(e)祥興時果 瓦頂果檔懷舊柿餅

祥興時果有售舊式零食「柿餅」,原個韓國雞心柿曬乾,微甜中帶點煙韌,很讚!

建墟之初富善街共有28間瓦頂商舖,除了街口祥興時果的舖位外,其餘瓦頂屋都已拆卸建成唐樓了。


還有人在街邊賣菜

現代市鎮裏,消費品、日用品和濕貨食材被分開銷售,舊式墟市的功能分別由商場和街市接替,昔日農民直接向顧客販賣自家作物,現在亦多了批發商、零售商等重重中間人了。大埔是難得容易找到農民擺賣的地方,檔販對親手栽種的作物都有種珍愛之心,特別願意跟顧客交流,什麼季節出什麼食材,怎樣煮最好吃,煮壞了就浪費他們一番心血了。是日婆婆教曉我等長年對着電腦工作的年輕人吃珍珠菜,「滾湯、煮粉麵都可以,明目呀,仲有益過枸杞」。下午同一位置就轉了客家嬸嬸,賣自家製蜂蜜和傳統雞屎藤茶粿。


(f)文武廟 神明原是調解員?

舊式墟市內多有廟宇,廟旁則為鄉公所,方便鄉民爭議無法在鄉公所解決時,就到神明前占卜定案,或有人因事被誣告,亦要向神明發誓以表清白,故墟市不單是經濟活動中心,也是地方宗教和政治樞紐。大埔七約鄉民籌建「太和市」時集資建設這家文武廟,至今廟內仍香火鼎盛,廟內牆壁書有「忠孝」、「節廉」的訓誡,墟市的街道命名如富善街、懷義街、崇德街、人和里、仁興街等,祈求富貴興旺之餘不忘德行和義氣的重要,也是舊日鄉情的美好一面。


(g)鐵路博物館 罕見中式車站

舊大埔墟火車站就在墟市旁邊小斜路上,現已改成鐵路博物館,保留從前車站售票處、辦公室、信號室、部分路軌和舊式車卡。九廣鐵路香港段各車站都是英式設計,唯有舊大埔墟站是中式建築,與鄉村農墟環境自然融合,備受當時乘客好評。


文 林茵

圖 林俊源、林茵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