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見過咁嘅傻仔未呢?揼爛啲嘢喎,仲呃到飯食!」馮伯伯愛說笑,如此形容這門快將失傳的手藝。自從膠片字技術興起,字嘜檔就開始沒落,鐵皮中空、凸字招牌市面上買少見少,起碼40年以上的老店才能見到了,鑿字師傅更是只剩三數個,都集中在旺角這一帶。馮伯伯由13歲來港揼到現在84歲,靠着一塊墊底鉛石、一把槌、一套鑿,養妻活兒,現在四代同堂了,還在揼,子孫沒人繼承這項技術,也想自力更生,每天從觀塘過來開檔,「生意就成日都有,好多仲未搞呀」。一對手密密做,無法多談,旁邊相熟的老街坊代言,現在來光顧字嘜檔的都是施工地盤標語牌多,文字中空,作為噴油在牆上的模具。
四代人
(b)荳品廠年輕傳人不怕捱
罕見水磨石招牌,一看就知是老字號。柱身字樣是從前師傅直接寫上牆的,一手好書法,可惜老師傅已過身了。
廖同合荳品廠四代相傳,1964年搬到廣東道現址,前舖後工場,賣自家製豆腐、豆卜、豆腐花等,第四代的廖雪興是個20來歲小伙子,很友善,但聽到要拍照見報就笑嘻嘻的溜走了。
年來走訪老店,少有願意落手落腳承傳手藝的年輕一輩,雪興六七年前開始跟父親學習,「一來我好享受畀心機整嘢畀人食的感覺,二來現實點講,就是自己做得好,多啲人買先搵到錢。不過辛苦到我都唔識講,吓吓都出氣出力的,過年前這段時間,基本上間舖24小時運作,夜晚7點收檔就開工做豆腐卜,賣好多,屬於年貨,用來炆齋。平時就半夜兩三點開工,做到早上六點瞓一陣,那轉貨早上就賣晒,所以九點半要起身做第二場,下午賣;爸爸63歲,朝早都會來幫手,11點幾在店面做布包豆腐,好多人鍾意埋嚟睇。」
家人連員工約8人輪班運作,廖同合的出品仍是經常供不應求,「豆是最好的加拿大豆,用石磨比較有豆味;起豆漿我哋用好密的布袋,仲密過絲襪奶茶好多,隔出來就細膩啲、滑啲,不過戚到手軟晒都未起完!」雪興指節粗大,確是經常親自勞作的一雙手,「好多荳品廠都唔會老闆落手做,請返來的師傅,可能為了快些收工,步驟做得不講究,總是自己親手做的最放心」。
兩代人
(c)香料店 鮮榨椰汁都有
逾70年歷史的香料老店誠興號,1966年從山東街搬來這裏,現由第二代李先生經營。生意好旺,整個下午伙計都做到沒停手,記者待到翌日早上才能成功攝位訪問,李先生說年尾比較忙,特別多零售客,但原來繁忙的零售店面只佔生意小部分,還有倉庫在後,服務批發客戶。誠興主打滷水和咖喱香料,知名的潮州酒家和東南亞餐館都來採購,李錦記醬油廠亦是大客仔,「像肉桂、沙薑、草果,好少人賣,因為擺得耐會變壞,我們做批發,茶樓酒家大量買,貨去得快自然靚,是多散客捧場的原因」。
誠興號全名以椰子行頭,怎麼門面只剩下幾個紅雙喜結婚椰子?「往日係好多人買椰子的, 老一輩鍾意食椰子夾酸薑,開椰子工夫又多,所以舖頭成日有人排長龍等買,現在人們可能食嘢高級了,就少人買,或者遲下懷舊又會食番,世界輪流轉嘛!」而結婚椰子作為意頭擺設,仍有人用,象徵「有爺有子」,四代同堂。年近歲晚,椰汁就最受歡迎,用來做年糕,很多人為方便轉用罐頭椰汁,誠興號則有鮮榨的賣,平日要預訂,年尾因為多主婦和長者想買,會榨定一些現成的出售。
三代人
(d)手車牀單 自選靚布
馮伯字嘜檔旁邊,劉先生夫婦的檔口花團錦簇,一塊淨色黃布用中英對照寫上檔名「旺記車嘢」和業務,原來是車牀單被套和窗簾的檔子。窗簾檔隨處可見,車牀單的卻不多,劉先生主力看店,揀布、剪裁、車縫工作就由劉太一對手包辦,憑着用料靚、手工好,顧客一個介紹一個,不止遍佈港九各區,連移民美加的港人和外國人都有,所以要寫英文。「這個檔做到第三代,以前我屋企人賣布,這條街熱鬧到好似西洋菜街咁,生意好好的,後來少人買布做衫了,我識車嘢,就改做車牀單。牀單人人都用嘛,我的料靚過公司貨,以前公司貨賣千幾蚊的都用靚料,而家返晒大陸做,啲料就唔得,又貴。我手工好過佢哋,無嘜頭無包裝,但客人鍾意。」
知道筆者在記錄街坊生活,劉太就點頭說「人人有故事喎」,指指黃色布幅,「寫成點呀手字?」旁邊又有一塊布寫着「胼胝」,我和朋友一時間都讀不出來,劉太說,「我先生寫的,佢好鍾意寫字,中文好好,68年喺大陸高中畢業,文革後我哋才來香港,佢再讀英文,考會考。這兩個字呢,讀做『拚底』,佢琴日寫的。」筆者才醒起「胼手胝足」這個詞。晚一點,劉先生吃完飯回來看檔,為老伴加以解釋,「胼為手足勞,是我兩人的寫照,因為年尾好多人訂新牀單,佢(劉太)經常車通宵,胝,皮厚也,做到手起晒繭,好疲勞咁意思。」
(e)戰前唐樓 活化前最後面貌
市建局上海街項目包括十幢在1920年代建成的有柱唐樓。昔日上海街兩旁本來清一色都是這種唐樓,1960年代起因老舊而大規模清拆,建築技術進步,新建唐樓的騎樓位置不再需要巨柱支撐,至今剩下太子道西及上海街兩列各十幢戰前唐樓算是稍具規模,能讓人略略重溫在門廊中逛街的經驗。
兩列唐樓同於08年被納入市建局活化項目,只是同舖不同命,太子道西原有地舖主要為花墟延伸出來的鮮花店,獲安排活化後繼續原址經營;上海街項目所在則是成行成市的建材店,或許因為沒有旅遊消費賣點,全部無得留低,2月底清場在即,舖閘紛紛張貼出搬遷及結業告示。
四代人
(b)荳品廠年輕傳人不怕捱
罕見水磨石招牌,一看就知是老字號。柱身字樣是從前師傅直接寫上牆的,一手好書法,可惜老師傅已過身了。
廖同合荳品廠四代相傳,1964年搬到廣東道現址,前舖後工場,賣自家製豆腐、豆卜、豆腐花等,第四代的廖雪興是個20來歲小伙子,很友善,但聽到要拍照見報就笑嘻嘻的溜走了。
年來走訪老店,少有願意落手落腳承傳手藝的年輕一輩,雪興六七年前開始跟父親學習,「一來我好享受畀心機整嘢畀人食的感覺,二來現實點講,就是自己做得好,多啲人買先搵到錢。不過辛苦到我都唔識講,吓吓都出氣出力的,過年前這段時間,基本上間舖24小時運作,夜晚7點收檔就開工做豆腐卜,賣好多,屬於年貨,用來炆齋。平時就半夜兩三點開工,做到早上六點瞓一陣,那轉貨早上就賣晒,所以九點半要起身做第二場,下午賣;爸爸63歲,朝早都會來幫手,11點幾在店面做布包豆腐,好多人鍾意埋嚟睇。」
家人連員工約8人輪班運作,廖同合的出品仍是經常供不應求,「豆是最好的加拿大豆,用石磨比較有豆味;起豆漿我哋用好密的布袋,仲密過絲襪奶茶好多,隔出來就細膩啲、滑啲,不過戚到手軟晒都未起完!」雪興指節粗大,確是經常親自勞作的一雙手,「好多荳品廠都唔會老闆落手做,請返來的師傅,可能為了快些收工,步驟做得不講究,總是自己親手做的最放心」。
兩代人
(c)香料店 鮮榨椰汁都有
逾70年歷史的香料老店誠興號,1966年從山東街搬來這裏,現由第二代李先生經營。生意好旺,整個下午伙計都做到沒停手,記者待到翌日早上才能成功攝位訪問,李先生說年尾比較忙,特別多零售客,但原來繁忙的零售店面只佔生意小部分,還有倉庫在後,服務批發客戶。誠興主打滷水和咖喱香料,知名的潮州酒家和東南亞餐館都來採購,李錦記醬油廠亦是大客仔,「像肉桂、沙薑、草果,好少人賣,因為擺得耐會變壞,我們做批發,茶樓酒家大量買,貨去得快自然靚,是多散客捧場的原因」。
誠興號全名以椰子行頭,怎麼門面只剩下幾個紅雙喜結婚椰子?「往日係好多人買椰子的, 老一輩鍾意食椰子夾酸薑,開椰子工夫又多,所以舖頭成日有人排長龍等買,現在人們可能食嘢高級了,就少人買,或者遲下懷舊又會食番,世界輪流轉嘛!」而結婚椰子作為意頭擺設,仍有人用,象徵「有爺有子」,四代同堂。年近歲晚,椰汁就最受歡迎,用來做年糕,很多人為方便轉用罐頭椰汁,誠興號則有鮮榨的賣,平日要預訂,年尾因為多主婦和長者想買,會榨定一些現成的出售。
三代人
(d)手車牀單 自選靚布
馮伯字嘜檔旁邊,劉先生夫婦的檔口花團錦簇,一塊淨色黃布用中英對照寫上檔名「旺記車嘢」和業務,原來是車牀單被套和窗簾的檔子。窗簾檔隨處可見,車牀單的卻不多,劉先生主力看店,揀布、剪裁、車縫工作就由劉太一對手包辦,憑着用料靚、手工好,顧客一個介紹一個,不止遍佈港九各區,連移民美加的港人和外國人都有,所以要寫英文。「這個檔做到第三代,以前我屋企人賣布,這條街熱鬧到好似西洋菜街咁,生意好好的,後來少人買布做衫了,我識車嘢,就改做車牀單。牀單人人都用嘛,我的料靚過公司貨,以前公司貨賣千幾蚊的都用靚料,而家返晒大陸做,啲料就唔得,又貴。我手工好過佢哋,無嘜頭無包裝,但客人鍾意。」
知道筆者在記錄街坊生活,劉太就點頭說「人人有故事喎」,指指黃色布幅,「寫成點呀手字?」旁邊又有一塊布寫着「胼胝」,我和朋友一時間都讀不出來,劉太說,「我先生寫的,佢好鍾意寫字,中文好好,68年喺大陸高中畢業,文革後我哋才來香港,佢再讀英文,考會考。這兩個字呢,讀做『拚底』,佢琴日寫的。」筆者才醒起「胼手胝足」這個詞。晚一點,劉先生吃完飯回來看檔,為老伴加以解釋,「胼為手足勞,是我兩人的寫照,因為年尾好多人訂新牀單,佢(劉太)經常車通宵,胝,皮厚也,做到手起晒繭,好疲勞咁意思。」
(e)戰前唐樓 活化前最後面貌
市建局上海街項目包括十幢在1920年代建成的有柱唐樓。昔日上海街兩旁本來清一色都是這種唐樓,1960年代起因老舊而大規模清拆,建築技術進步,新建唐樓的騎樓位置不再需要巨柱支撐,至今剩下太子道西及上海街兩列各十幢戰前唐樓算是稍具規模,能讓人略略重溫在門廊中逛街的經驗。
兩列唐樓同於08年被納入市建局活化項目,只是同舖不同命,太子道西原有地舖主要為花墟延伸出來的鮮花店,獲安排活化後繼續原址經營;上海街項目所在則是成行成市的建材店,或許因為沒有旅遊消費賣點,全部無得留低,2月底清場在即,舖閘紛紛張貼出搬遷及結業告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