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胡亂派糖浪費公帑 善用盈餘投資未來長青網文章

2013年02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2月04日 06:35
2013年02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2012/13年度政府首9個月錄得400億元盈餘,這是收稅「旺季」之前的數額,預期本年度很大機會有超過這個數目的巨額盈餘,政黨紛紛促請政府加大力度「派糖」,部分甚至要求政府直接派錢。有盈餘時適度退稅加福利無可厚非,但豐裕的盈餘最應用作投資於未來,教育、扶貧、產業多元化等香港亟待推展的項目,統統需要政府大力投資,公帑應花在對香港長遠發展有利的範疇,而非為求贏取一時民望而大放煙花。


財政司長曾俊華將於2月27日宣布財政預算案,曾俊華早前推測本年度會有34億元赤字,現實卻極有機會「轉虧為盈」。特首梁振英宣布《施政報告》時,表明綜援出雙糧或稅務寬減等紓困措施,會留待預算案交代,令外界預期政府將會「派糖」。據悉,政府也有意在預算案中「補鑊」,盡量容許各政策局提出加碼方案,交由曾俊華考慮。


曾蔭權年代迷戀「一次過」

實為懶惰短視欠視野

政府的收入來自市民,政府有盈餘時適度退稅、增加福利,減輕市民負擔,是應有之義,只要並非過量,公眾定會歡迎。問題是,民望低落的政府有極大誘因大舉派糖以贏取政黨及公眾的掌聲,若本年度盈餘的主要出路最終只是派糖甚或直接派錢,政府只是慷納稅人之慨,未有盡公共理財之責。


民間智庫新力量網絡上周公布的研究報告,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框架去分析政府近年的所謂理財哲學。近年公眾對預算案的印象,就是派錢與派糖,報告統計出在過去6份預算案中,竟然共有高達1805億元的「一次過派糖措施」,平均每年高達300億,可惜政府愈派糖,社會卻愈不滿,與預算案有關的抗議行動愈演愈烈,2011年政府破紀錄派了608億元,但該年社會抗爭數目卻達到78次的歷史高位,可見效果適得其反。


政府近年猛推「一次過派糖措施」,有其歷史因由。早年香港陷入結構性財赤,主因之一是政府在經濟困難時,每每以減稅、派福利的方式紓解民困,但這些措施屬經常開支,易放難收,最終令政府「使大咗」而陷入財困。自此以後,政府改以「一次過派糖措施」來應付民間的紓困呼聲,拒絕承諾長期投資,派糖「鋪鋪清」。新力量網絡的研究發現,過去10年政府的總開支增加了52%,但經常開支只增加了24%,非經常開支卻大增了10倍,究其原因,正正是每年預算案都推出大量「一次過派糖措施」,反觀長遠社會投資則絕無僅有。


曾蔭權年代這種迷戀「一次過」、「鋪鋪清」的理財哲學,美其名為謹慎理財,避免過分承諾而開支大增,但實際上反映了政府懶惰、短視、欠缺長遠視野的思維。偶一為之還情有可原,若變成常態,則是徹頭徹尾的失職、浪費公帑、浪費光陰。最明顯例子是政府每次派糖,就只會想到利用早已建立的資料庫網絡,如公屋、綜援、電費帳戶等,務求以最快捷方便的方法把公帑送出去,但這種所謂的利民紓困模式,根本不科學不公平,最困苦、不合資格上公屋的N無人士、自力更生拒領綜援的低下階層,統統無法受惠。結果,公帑花了,錢卻如泥牛入海,到頭來還要動用關愛基金「補鑊」,社會愈扶愈貧。


投資教育減少跨代貧窮

肯定較派錢更有效

其實,即使派糖,也可以配合長遠規劃政策。環保是本屆政府施政重點之一,例如,今年政府若仍然選擇給市民電費津貼,也可以加入鼓勵節省用電的誘因,省電愈多,津貼愈多,以培養和強化市民的環保減廢意識。這樣較單純的「扣數」,更有意義。


本屆政府絕對不應重蹈「曾治七年」的覆轍。事實上歷經多年停滯發展,社會百廢待舉,施政報告主力針對樓市,但扶貧、教育、產業發展等項目同樣亟待政府加強投資。


香港教育學院上周公布的研究發現,過去20年窮學生與富學生升大學比例的差距日漸拉闊,窮學生升讀大學的比率一向為大約一成,但2011年富學生升讀大學比率卻高達五成,長此下去,窮苦人家根本無法靠子女升讀大學脫貧,跨代貧窮只會更加嚴重。以公帑協助低下階層子女依靠知識改變命運,肯定較胡亂派錢能更有效扶貧。


同樣急待政府加大投資的例子俯拾皆是。政府欲推展源頭減廢,若能以公帑資助,或能讓公眾更易接受垃圾收費;近年不斷有聲音要求香港應推展產業多元化,避免過分依賴金融地產,同樣需要政府加強投資,庫房的公帑豈會無處可用?數以千億元計的財政儲備,如果不投放於改善福利及教育制度,協助低下階層脫貧,不用作有益整體社會發展的投資,反而用作一味派糖,實在是極大的罪惡。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