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說到蛇,必要說五蛇羹,陳夢因於《食經貳•不時不食》中提到﹕「精於吃蛇的做法是先將金腳帶、過樹榕、飯鏟頭、三索線劏後熬汁,再將熬好的四蛇汁燉水律,至熟,將之拆肉絲,然後和其他作料燴製。用來熬湯的四種蛇肉是不吃的。」
他於《食經叁•烹小鮮如治大國》亦提到﹕「當年江太史的蛇羹也是用三蛇熬汁,會羹時放水律絲,蛇羹裏根本沒有飯鏟頭、金腳帶、過樹榕的肉。」流傳至今的「太史五蛇羮」,由清末廣東翰林江孔殷所創,用上五種蛇肉,熬湯的蛇肉除去不吃,後加入水律蛇肉絲,連同其他切得幼細如絲的木耳絲、薑絲、冬菇絲,講究精緻。
《食經貳•不時不食》、《食經叁•烹小鮮如治大國》
作者:陳夢因(特級校對)
出版:商務印書館
他於《食經叁•烹小鮮如治大國》亦提到﹕「當年江太史的蛇羹也是用三蛇熬汁,會羹時放水律絲,蛇羹裏根本沒有飯鏟頭、金腳帶、過樹榕的肉。」流傳至今的「太史五蛇羮」,由清末廣東翰林江孔殷所創,用上五種蛇肉,熬湯的蛇肉除去不吃,後加入水律蛇肉絲,連同其他切得幼細如絲的木耳絲、薑絲、冬菇絲,講究精緻。
《食經貳•不時不食》、《食經叁•烹小鮮如治大國》
作者:陳夢因(特級校對)
出版:商務印書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