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運輸能力 基建多少才滿足長青網文章

2013年02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2月14日 06:35
2013年02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執筆之時正值農曆新年假期,在此再祝願心想事成,在蛇年中能再進一步。


包裝成「利市股」 吸引人注意

細看近期的研究報告,發覺行內產生了愈來愈多特製名詞,其中一個吸引眼球的是「利市股」——就是給人推薦一些能好好利用新年得來利市錢作投資的股票。同是推介股票,冠以這個名詞後,便能在平常的推介中有力地吸引讀者的注意。有時的確不能不佩服大家花在這方面的心思。(友人提醒:這跟馬圈中的「銀行馬」可有異曲同工之妙)。


今年春運少於一成人次乘鐵路

在報告中,提及蛇年中仍可以經常看到「打蛇餅」——這是用來形容春運車票供應緊張的情况。交通部估計今年的春運人次(即2.2億人次)能以鐵路作為今年春運的交通工具。而大部分的旅客仍以汽車在高速公路跑作為春運的交通工具(>90%)。


從2003年的18億人次到今年的34億人次,春運需求每年平均增長 6.5%。大家單看數字都不禁再問,到底我們的運輸能力要再建多久才能滿足頂峰需求。


能否有效地處理這個「量」問題

當然,我們的運輸能力不能以滿足頂峰的需求作為設計標準。前文亦有提及基礎建設周期的問題,自己並不相信過往的高速投入將會再延續到下十年。但以現代運輸的模式(飛機、船、鐵路和汽車)在沒有顯著的技術突破下,能否有效地處理中國這個「量」問題,確叫人深思。例如:香港以效率聞名,赤鱲角機場仍以成為十大繁忙機場之一,其每年旅客處理量為5000多萬。


而北京首都機場在2008年奧運擴建後已能處理量7000多萬旅客量。但在上個月新的北京機場工程獲得審批。另一個客運量達7000多萬的機場開始動工,預計2018年完成。


中國人難享同一水平生活

但以內地需求的增長情况,當每一個中國人都達大城市的生活水平時,到底這種現代運輸模式最後要在北京建多少個機場才真正足夠呢?自己始終相信,現有的模式假若尚未有突破,要「所有」的中國人享同一水平的生活方式似乎是不太現實的想法。


祝情人節快樂。


何國良

安保投資大中華區 股票投資主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