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21歲社工系學生羅蘊聰,自中三起做義工,但做了3年,一度迷惘,質疑自己「為什麼要做義工」。隨着經驗累積,她慢慢從義工服務中領悟到「生命影響生命」,而在探訪獨居長者時,令她體會到金錢非一切,對長者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別人的關懷。多年義務工作,令她成為今年獲選20名香港傑出義工中的其中一員。
羅蘊聰說,母親居於內地,她8歲前都只跟着父親,回想起來,幫助他人的意識深入她的腦袋中,故自幼做義工之餘,更立志當社工,幫助更多人。
她表示,希望透過行動關心弱勢社群,雖然「不是人人都如李嘉誠(富有),但同樣有權得到幸福」。
「弱勢社群亦有幸福權利」
回看義工路,她最記得探訪獨居長者,對方嘆道「老喇,我等死」,讓她深深感受到對方要的不是錢,而是別人的關懷。她和友人又曾自發舉辦青年論壇,探討正生書院風波,「不是別人說做或不做,而是由自己做」。對於外界常以為90後只會埋怨,她希望讓人知道90後亦會主動關心社會,再以批判思考去討論社會議題。
「90後亦會主動關心社會」
20名傑出義工早前獲安排到台灣交流,另一傑出義工陳施伶難忘探訪原住民獨居長者,距市區僅3小時的車程,繁華與落寞差天共地,探訪亦讓她想到初當義工時探訪的獨居長者,經歷讓她感到,探訪長者不能一次就完。 現於港大修讀醫科的陳施伶,已計劃定期與同學上門為長者做身體檢查。
社署每年舉辦「香港傑出青年義工計劃」,挑選約20名16至24 歲義工,提供培訓及交流團。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