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660年歷史、市區最後一條圍村,明明是僅存的歷史見證,衙前圍遭遇的冷待實在令人不解。
沒歷史建築評級,買一間拆一間的逐點毁爛,由長實、土發至市建局,歷時30年,終至前年動用「收回土地條例」強制收回;巷弄間一起煮飯吃飯夜不閉戶的風情,拆村後還要到哪裏尋找?
若非上月有前新聞之花轉投市建局後對村民大擺官威、錄影片段網上瘋傳,很多人也不知道,原來尚有10多戶村民未獲適當安排,留守故居。
今日的衙前圍,被東頭邨各幢大樓環抱,是名副其實的城中村,村落佔地方方正正,每邊約長60、70米。環村的鐵絲網掛着多幅白底紅字橫額,是未獲安置的村民被迫遷、無家可歸之冤屈和訴求。
城中村掛滿訴求橫額
由於業權複雜,小小一塊地,收購安置糾纏多年,過程本身已是個獨特而值得記錄下來的案例。說是吳、陳、李三姓共同建立的圍村,其實上世紀初已漸有外姓人入住,其後內地難民湧港,在衙前圍有親戚、鄉里、朋友者,取得村長首肯,便能在圍村內覓小塊空地建屋,終發展至六條巷密麻麻的百多間;一間小屋連閣樓,等閒擠進8至10人,最熱鬧時村內約有700人。原居民非原居民共住一村,關係融洽,部分非原居民搭了屋後一直不用交租,手上亦無地契;隨着原居民在80年代起陸續賣屋遷出、移民,或年老逝世,市建局收購業權時便苦無對證了;原本取得村長同意、在圍村私地興建的居所,被指是「霸地」得來。尤其前年動用「 收回土地條例」後,留下來的村民更被打成「霸佔官地」的「外來人」,乾脆不承認他們在此居住多年的歷史和權利,部分村民和商戶只獲微薄搬遷費,不足以另覓住所或舖位,也有些說局方遲遲未就賠償安置問題與他們洽商。
原居民遷走逝世 私地變「霸地」
細看30年來關於衙前圍的存廢之爭,會發現昔日區議會和原居民,並不像今天如此盲目支持發展。長實由1980年代起逐點收集村內業權,民協莫應帆和民建聯林文輝深明衙前圍歷史價值,在他們大力倡議下,1999年黃大仙區議會一致支持保育古村;以老村長吳九為首的原居民父老,深信衙前圍是他們的根,誓言保鄉衛土,非今日「賠夠錢連祠堂都可以畀埋你」之輩可比。然而政府多年來坐視長實收購和拆毁村屋,並不列衙前圍為古蹟保護;居民眼見前景不明,隨時重建,不敢花大錢修葺,村屋自是日益破爛難以久居。至2005年底,村長吳九病逝前一個月,受子侄壓力下簽署清拆同意書,他們更上書區議員要求收回保育決議,希望盡快賣出手頭物業。結果2007年底市建局正式宣佈與長實合作,推行「保育為本,新舊交融」重建方案;其時長實已集得村內七成業權,並拆毁約三分之二的村屋了。
市建「保育」 留屋不留人
雖云「保育為本」,但市建局的保育思維卻總是留屋不留人,多番強調不拆「圍村三寶」(天后廟、村口門樓及「慶有餘 」牌匾)及八間古屋,留作保育公園和展覽廳,兩側興建共750個單位的住宅高樓,彷彿已對歷史有交代。趕走活生生在這裏成長和經營多年的居民後,留下建築物佈景板有多大價值,看看附近的城寨公園可知。你能從那片假山假石、亭台樓閣之間感受得到從前三不管地帶的豐富內涵嗎?仍留守村內的刀匠范先生和理髮檔郭氏兄妹都向市建局建議,既然保留八間古屋,何不讓他們舖換舖,在復修後遷回,延續生計手藝?「你上面起高樓大廈,我們又不會阻到,下面小小公園仔,留幾間屋畀我們這些式微行業,繼續為市民服務,一行屋仔一條小街咁,都是衙前圍特色呀,唔止保護我們小商戶,人家亦覺得你真的以人為本。」范先生說,已先後寫信給區議會和市建局表達這意見,無奈一直石沉大海。
六條巷弄織起社區網絡
衙前圍村口朝東,面向啟德河;村內格局方正,從村口門樓直望見天后廟,以此為中軸線,發展出六條南北向的巷弄,百多間村屋沿巷興建。「每條巷都住滿人,屋裏一個閣仔都瞓8個人,住得迫,飯就在巷裏煮,擺晒飯餸出來坐在巷裏吃,細路仔快快趣扒幾啖飯,見朋友在出面玩就一呼百應。成條村治安好好,夏天熱就不用關門瞓覺,有啲人搬尼龍牀出村口瞓
沒歷史建築評級,買一間拆一間的逐點毁爛,由長實、土發至市建局,歷時30年,終至前年動用「收回土地條例」強制收回;巷弄間一起煮飯吃飯夜不閉戶的風情,拆村後還要到哪裏尋找?
若非上月有前新聞之花轉投市建局後對村民大擺官威、錄影片段網上瘋傳,很多人也不知道,原來尚有10多戶村民未獲適當安排,留守故居。
今日的衙前圍,被東頭邨各幢大樓環抱,是名副其實的城中村,村落佔地方方正正,每邊約長60、70米。環村的鐵絲網掛着多幅白底紅字橫額,是未獲安置的村民被迫遷、無家可歸之冤屈和訴求。
城中村掛滿訴求橫額
由於業權複雜,小小一塊地,收購安置糾纏多年,過程本身已是個獨特而值得記錄下來的案例。說是吳、陳、李三姓共同建立的圍村,其實上世紀初已漸有外姓人入住,其後內地難民湧港,在衙前圍有親戚、鄉里、朋友者,取得村長首肯,便能在圍村內覓小塊空地建屋,終發展至六條巷密麻麻的百多間;一間小屋連閣樓,等閒擠進8至10人,最熱鬧時村內約有700人。原居民非原居民共住一村,關係融洽,部分非原居民搭了屋後一直不用交租,手上亦無地契;隨着原居民在80年代起陸續賣屋遷出、移民,或年老逝世,市建局收購業權時便苦無對證了;原本取得村長同意、在圍村私地興建的居所,被指是「霸地」得來。尤其前年動用「 收回土地條例」後,留下來的村民更被打成「霸佔官地」的「外來人」,乾脆不承認他們在此居住多年的歷史和權利,部分村民和商戶只獲微薄搬遷費,不足以另覓住所或舖位,也有些說局方遲遲未就賠償安置問題與他們洽商。
原居民遷走逝世 私地變「霸地」
細看30年來關於衙前圍的存廢之爭,會發現昔日區議會和原居民,並不像今天如此盲目支持發展。長實由1980年代起逐點收集村內業權,民協莫應帆和民建聯林文輝深明衙前圍歷史價值,在他們大力倡議下,1999年黃大仙區議會一致支持保育古村;以老村長吳九為首的原居民父老,深信衙前圍是他們的根,誓言保鄉衛土,非今日「賠夠錢連祠堂都可以畀埋你」之輩可比。然而政府多年來坐視長實收購和拆毁村屋,並不列衙前圍為古蹟保護;居民眼見前景不明,隨時重建,不敢花大錢修葺,村屋自是日益破爛難以久居。至2005年底,村長吳九病逝前一個月,受子侄壓力下簽署清拆同意書,他們更上書區議員要求收回保育決議,希望盡快賣出手頭物業。結果2007年底市建局正式宣佈與長實合作,推行「保育為本,新舊交融」重建方案;其時長實已集得村內七成業權,並拆毁約三分之二的村屋了。
市建「保育」 留屋不留人
雖云「保育為本」,但市建局的保育思維卻總是留屋不留人,多番強調不拆「圍村三寶」(天后廟、村口門樓及「慶有餘 」牌匾)及八間古屋,留作保育公園和展覽廳,兩側興建共750個單位的住宅高樓,彷彿已對歷史有交代。趕走活生生在這裏成長和經營多年的居民後,留下建築物佈景板有多大價值,看看附近的城寨公園可知。你能從那片假山假石、亭台樓閣之間感受得到從前三不管地帶的豐富內涵嗎?仍留守村內的刀匠范先生和理髮檔郭氏兄妹都向市建局建議,既然保留八間古屋,何不讓他們舖換舖,在復修後遷回,延續生計手藝?「你上面起高樓大廈,我們又不會阻到,下面小小公園仔,留幾間屋畀我們這些式微行業,繼續為市民服務,一行屋仔一條小街咁,都是衙前圍特色呀,唔止保護我們小商戶,人家亦覺得你真的以人為本。」范先生說,已先後寫信給區議會和市建局表達這意見,無奈一直石沉大海。
六條巷弄織起社區網絡
衙前圍村口朝東,面向啟德河;村內格局方正,從村口門樓直望見天后廟,以此為中軸線,發展出六條南北向的巷弄,百多間村屋沿巷興建。「每條巷都住滿人,屋裏一個閣仔都瞓8個人,住得迫,飯就在巷裏煮,擺晒飯餸出來坐在巷裏吃,細路仔快快趣扒幾啖飯,見朋友在出面玩就一呼百應。成條村治安好好,夏天熱就不用關門瞓覺,有啲人搬尼龍牀出村口瞓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