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扶貧、滅貧,最有效方法是教育,奈何香港已呈現「幼教、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教育貴族化,倘若不盡早矯正,定必令貧富懸殊惡化,形成結構性的跨代貧窮,更是萬劫不復。
特首梁振英一直主打扶貧,但首份施政報告反映出的理念是只扶貧、不滅貧,「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有貧今天扶」,反而最有效的滅貧方法的教育部分卻偏偏交白卷,秉承上屆政府積極不干預,放任教育貴族化不斷擴散、蔓延。
放任教育貴族化擴散蔓延
15年免費教育本是絕佳契機阻止幼兒教育貴族化,但施政報告內是展開研究。2007/08年度推行幼稚園學券制開始,至今已有近100間幼稚園先後退出學券制。2012/13學年全港900多間幼稚園,學券資助的幼稚園數目減至735間。未來一年再有10多間幼稚園申請今年9月退出學券。
退出學券的幼稚園,大多是拒絕學費上限規管、不愁收生的名校。以何文田某老牌名校幼稚園為例,今年仍接受學券資助,每年學費6100元(即每月610元);新一年退出學券資助,每年2.2萬元(仍未計算加學費)。變相數以倍計的加幅,邊緣中產家長也要左計右計才敢替子女報讀,甚至因負擔不起而打退堂鼓,基層家庭更難免感自卑而不敢高攀。當然,仍有部分名校堅持接受學券資助維持低廉學費,但這類幼稚園要保持高教育質素,除非是自置物業免卻租金負擔,或辦學團體大量補貼,否則面對教師加薪、成本不斷上漲,經營難免困難而需要考慮大幅加學費。
幼稚園學券與中小學直資貴族化是一脈相承,中、小學名校為收生自主、擇優取錄,或收取學費等原因,過去10年陸續轉為直資,近年就連較平民化的名校也走上直資路。我作為一名直資中學的校監,也對直資學校有所保留,而認同直資是中小學貴族化的始作俑者。
直資是中小學貴族化始作俑者
現行直資制度下,學校必須預留一成學費,作為經濟有需要學生的助學金,但絕大部分名校,根本用不盡助學金,顯示來自基層家庭的學生,就算有助學金,也不敢冒着被歧視的風險報讀,甚至連報名的勇氣也沒有。
教育局對直資一貫的立場是,直資學額佔總學額約一成,數量不多。不過,我的解讀是該批約一成學額,絕大部分是名校學額,清貧學生難有機會躋身入讀。至今未轉直資的名校,主要是由於辦學團體的宗教理念或官校,當轉直資的名校愈多,資助名校學額愈見僧多粥少,競爭愈見激烈,撇開強制減班的因素,清貧學生入讀名校近年愈見渺茫。以往香港人靠努力考入名校,天天讀書日日向上的階梯愈來愈狹窄及模糊。
教育學院一項調查發現,窮學生較難跨入大學門檻,研究人員比較1991年及2011年的人口普查數字,發現現時「貧窮線下家庭、住公屋及新移民」等青年,升大學機會不及「富有家庭、住私樓及本地生」的三分之一。
清貧子弟未能入讀大學,前路艱辛,倘若入讀自資副學士,就更是艱辛中的艱辛,清貧學生讀副學士為交學費,隨時欠下十多廿萬巨債,但換來一張認受性低的「貶值沙紙」,畢業後難找工作,卻要面對還債及生活壓力。政府多年來不單沒有透過教育扶貧,更製造「教育貴族化一條龍」由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專、大學,一直欺負清貧學生。
特首梁振英一直主打扶貧,但首份施政報告反映出的理念是只扶貧、不滅貧,「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有貧今天扶」,反而最有效的滅貧方法的教育部分卻偏偏交白卷,秉承上屆政府積極不干預,放任教育貴族化不斷擴散、蔓延。
放任教育貴族化擴散蔓延
15年免費教育本是絕佳契機阻止幼兒教育貴族化,但施政報告內是展開研究。2007/08年度推行幼稚園學券制開始,至今已有近100間幼稚園先後退出學券制。2012/13學年全港900多間幼稚園,學券資助的幼稚園數目減至735間。未來一年再有10多間幼稚園申請今年9月退出學券。
退出學券的幼稚園,大多是拒絕學費上限規管、不愁收生的名校。以何文田某老牌名校幼稚園為例,今年仍接受學券資助,每年學費6100元(即每月610元);新一年退出學券資助,每年2.2萬元(仍未計算加學費)。變相數以倍計的加幅,邊緣中產家長也要左計右計才敢替子女報讀,甚至因負擔不起而打退堂鼓,基層家庭更難免感自卑而不敢高攀。當然,仍有部分名校堅持接受學券資助維持低廉學費,但這類幼稚園要保持高教育質素,除非是自置物業免卻租金負擔,或辦學團體大量補貼,否則面對教師加薪、成本不斷上漲,經營難免困難而需要考慮大幅加學費。
幼稚園學券與中小學直資貴族化是一脈相承,中、小學名校為收生自主、擇優取錄,或收取學費等原因,過去10年陸續轉為直資,近年就連較平民化的名校也走上直資路。我作為一名直資中學的校監,也對直資學校有所保留,而認同直資是中小學貴族化的始作俑者。
直資是中小學貴族化始作俑者
現行直資制度下,學校必須預留一成學費,作為經濟有需要學生的助學金,但絕大部分名校,根本用不盡助學金,顯示來自基層家庭的學生,就算有助學金,也不敢冒着被歧視的風險報讀,甚至連報名的勇氣也沒有。
教育局對直資一貫的立場是,直資學額佔總學額約一成,數量不多。不過,我的解讀是該批約一成學額,絕大部分是名校學額,清貧學生難有機會躋身入讀。至今未轉直資的名校,主要是由於辦學團體的宗教理念或官校,當轉直資的名校愈多,資助名校學額愈見僧多粥少,競爭愈見激烈,撇開強制減班的因素,清貧學生入讀名校近年愈見渺茫。以往香港人靠努力考入名校,天天讀書日日向上的階梯愈來愈狹窄及模糊。
教育學院一項調查發現,窮學生較難跨入大學門檻,研究人員比較1991年及2011年的人口普查數字,發現現時「貧窮線下家庭、住公屋及新移民」等青年,升大學機會不及「富有家庭、住私樓及本地生」的三分之一。
清貧子弟未能入讀大學,前路艱辛,倘若入讀自資副學士,就更是艱辛中的艱辛,清貧學生讀副學士為交學費,隨時欠下十多廿萬巨債,但換來一張認受性低的「貶值沙紙」,畢業後難找工作,卻要面對還債及生活壓力。政府多年來不單沒有透過教育扶貧,更製造「教育貴族化一條龍」由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專、大學,一直欺負清貧學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