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兒難雜症﹕大便帶潺 或染腸炎痢疾長青網文章

2013年02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2月20日 06:35
2013年02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健康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2歲BB出現微燒,一天內有2至3次便便,形態為半肚瀉(他平日的便便很硬),其中一次是「潺」(如痰)和帶有少許血。立即帶他到私家醫院,醫生要他留院並說他可能患有嚴重的疾病如痢疾,當晚不能吃東西並要化驗便便,但因當時沒牀位,故我們回家給他吃胃藥和去肚風藥。之後一兩天他仍有燒,也試過「屙潺」,再拿便便去醫院化驗,但最後報告說沒問題。


請問什麼原因會令大便出現「潺」?真的可能患有痢疾那麼嚴重嗎?那麼留院又可有什麼治療呢?

答﹕按家長形容的情况來看,孩子是因為急性下腸或大腸道受細菌感染導致腸炎(acute bacterial enteritis)。便便有潺帶血,通常不是由於病毒感染,而是細菌感染引致。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所引起的一種腸炎。痢疾桿菌直接侵入腸黏膜。病變多局限於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內,痢疾特徵,是腸有潰瘍而引致便便有潺帶血。痢疾分為急性細菌性痢疾、慢性細菌性痢疾及中毒性細菌性痢疾。


菌痢多襲青少年小童

菌痢主要通過帶菌者的雙手傳播擴散。經污染的水或食物引起的菌痢多發於熱帶或者亞熱帶地區和夏季之間。細菌性痢疾流行範圍廣,傳播快,發病率高。發病多見於青少年及小童。病後僅有短暫的免疫力,人類對菌痢普遍容易受感染,引起該病爆發流行,特別是水源受污染,更容易流行。不知道孩子或你的家人、家傭,最近有否出外旅遊或吃了不乾淨或未煮熟的食物?


至於其他非痢疾細菌,偶爾也可引起帶血性腸炎,因此,需要化驗便便才可證實。


化驗便便不能立即可以知道結果,其實細菌培養,好比煲粥,需要一段時間才有結果,而化驗便便更可能需要多過一次。


在治療嚴重腸炎方面,病者必須獲得充足休息,飲用半流質或流質食物,避免進食刺激性或易引致腹脹的食物,並立即看醫生,切忌胡亂服用成藥或補藥,或自行濫用抗生素。


飲食清潔勤洗手預防

至於預防腸炎,必須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良好習慣。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食用不潔瓜果、變質食物。切生熟菜的刀具及砧板最好能分開,或每次切熟食前洗淨刀具及砧板,並用熱水燙一下。


若症狀嚴重或出現高燒、嚴重腹瀉、失血、脫水、抽筋等徵狀,便需留院監控觀察,或作靜脈注射液和服用抗生素。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

韓錦倫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