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港府去年中推出了一項總值10億元,旨在協助港商發展品牌(Branding)、升級轉型(Upgrading)及拓展內銷市場(Domestic Sales)的專項基金,簡稱「BUD專項基金」,開宗明義要扶助港商向高增值發展。如何申請BUD,近月已成為企業的熱門話題。今期就提醒大家一些要點!
「BUD專項基金」其實分成「企業支援計劃」和「機構支援計劃」。前者是為企業提供資助,由生產力促進局擔任秘書處及協助推行(www.bud.hkpc.org)。後者則是為商會、業界團體等非牟利組織而設,由工業貿易署負責推行(www.bud.tid.gov.hk)。
由於前者的需求和申請者遠遠超過後者,故下文會集中介紹「BUD專項基金:企業支援計劃」。生產力促進局經理(BUD專項基金)黃景隆、簡翠珊表示,申請「BUD專項基金:企業支援計劃」的企業必須符合4個基本條件:
1. 在香港登記註冊(《香港商業登記條例》第310章);
2. 為非上市公司;
3. 在香港有實質業務,如員工、辦公室、交易、繳稅等(不可以是空殼公司);
4. 申請資助的項目的推行時間不超過2年。
每家公司最多可獲50萬
每個項目的最高資助額為該項目總開支的50%。每家公司最多可獲3個項目的資助,累積資助金額上限為50萬元。有關資助將分2期或3期發放。
由於發展品牌、升級轉型,以及拓展內銷等往往涉及到市場推廣或科技問題,中小企業內部未必能夠完全負責,實有可能需要借助外間的顧問機構。因此,BUD亦可以資助這些顧問服務的費用。
顧問服務供應商需具經驗
但為避免出現濫竽充數情形,BUD規定,那些提供服務的顧問機構必須同時符合以下4個條件:
1. 在香港登記或依法成立;
2. 成立至少一年或以上;
3. 該顧問機構曾協助其他公司完成至少5個有關發展品牌、升級轉型或拓展內銷的項目;
4. 協助企業推行申請資助項目的主要負責人至少有5年的相關項目經驗。
此外,若提供服務的顧問機構與申請BUD資助的公司有關聯,例如一者持有另一者的股份,或者兩者有部分股東相同,亦必須申報。若關聯關係太密切,有關的顧問服務將不獲資助。
資助涵蓋設備和廣告費
至於採購設備(例如專門的先進機器或環保設備)、新增職位(例如科技、市務或內銷專才)、廣告宣傳等費用,亦可以申請資助。但一般來說,不希望企業申請的資助「獨沽一味」,即全部都是用來購買設備,或者全部都是用於新聘員工未來兩年的薪金,或者全部都是用來賣廣告及參加展覽。建議以上任何一個類別都不超過申請資助額的一半。
另外,為了避免出現聯手托價的情形,顧問服務和購買設備將需要有超過一家機構(供應商)的報價。費用為5萬元以下者,至少要有2個供應商的報價。費用為5萬元至143萬元,則至少要有5個供應商的報價。若費用超過143萬元,則需要進行招標。至於新增職位,則必須公開招聘,公司股東或負責人不可以刻意招聘自己的親屬。
已有500公司申請 未公布成功數目
「BUD專項基金:企業支援計劃」自去年中推出以來,生產力促進局已一共接獲大約500宗申請個案。其中,頗多申請個案仍然在處理中,但亦有一些已獲批准或者被拒絕。不過,該局暫時未能提供成功申請個案的數目。但黃景隆和簡翠珊特別總結一些失敗個案的通病(見表),希望作反面教材。
通用和恒常開支多不獲資助
通常,這些不獲BUD資助的費用,都是一些通用和恒常性的開支,而且不能直接和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拉上關係。
舉例說,電腦、打印機、影印機、數碼相機、流動電話等都是一般和通用的辦公設備。根本難以證明這些設備對發展品牌、升級轉型或拓展內銷有直接幫助或具有關鍵作用。其他恒常性的租金、陳列費、佣金、水電煤、交通等費用不獲資助,也是同一道理。此外,企業描述預期的目標或效果時,也要合理和現實一點。例如,有些公司隨便聲言,要在兩年內成為全中國第一,就不太現實。
由於「BUD專項基金:企業支援計劃」的申請表格和申請指引均長達30多頁(兩者可在網上下載),所以不建議企業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形下,就隨便填寫和提交表格。
生產力促進局不時都會舉辦有關申請BUD的講座。建議企業在填寫和提交表格之前,應該至少出席一兩次有關講座,以及細閱申請表格和申請指引。黃景隆和簡翠珊希望,稍後可以邀請到一些申請成功的企業出席講座,與其他公司分享經驗。
雖然BUD的申請期限長達5年(2012至2017年),但由於政府的撥款暫時只限10億元,有意申請者卻相當多,若政府不追加撥款,有可能未到2017年已用完撥款也說不定。因此,建議有需要的企業還是早一些申請較穩陣。
明報記者 薛偉傑
「BUD專項基金」其實分成「企業支援計劃」和「機構支援計劃」。前者是為企業提供資助,由生產力促進局擔任秘書處及協助推行(www.bud.hkpc.org)。後者則是為商會、業界團體等非牟利組織而設,由工業貿易署負責推行(www.bud.tid.gov.hk)。
由於前者的需求和申請者遠遠超過後者,故下文會集中介紹「BUD專項基金:企業支援計劃」。生產力促進局經理(BUD專項基金)黃景隆、簡翠珊表示,申請「BUD專項基金:企業支援計劃」的企業必須符合4個基本條件:
1. 在香港登記註冊(《香港商業登記條例》第310章);
2. 為非上市公司;
3. 在香港有實質業務,如員工、辦公室、交易、繳稅等(不可以是空殼公司);
4. 申請資助的項目的推行時間不超過2年。
每家公司最多可獲50萬
每個項目的最高資助額為該項目總開支的50%。每家公司最多可獲3個項目的資助,累積資助金額上限為50萬元。有關資助將分2期或3期發放。
由於發展品牌、升級轉型,以及拓展內銷等往往涉及到市場推廣或科技問題,中小企業內部未必能夠完全負責,實有可能需要借助外間的顧問機構。因此,BUD亦可以資助這些顧問服務的費用。
顧問服務供應商需具經驗
但為避免出現濫竽充數情形,BUD規定,那些提供服務的顧問機構必須同時符合以下4個條件:
1. 在香港登記或依法成立;
2. 成立至少一年或以上;
3. 該顧問機構曾協助其他公司完成至少5個有關發展品牌、升級轉型或拓展內銷的項目;
4. 協助企業推行申請資助項目的主要負責人至少有5年的相關項目經驗。
此外,若提供服務的顧問機構與申請BUD資助的公司有關聯,例如一者持有另一者的股份,或者兩者有部分股東相同,亦必須申報。若關聯關係太密切,有關的顧問服務將不獲資助。
資助涵蓋設備和廣告費
至於採購設備(例如專門的先進機器或環保設備)、新增職位(例如科技、市務或內銷專才)、廣告宣傳等費用,亦可以申請資助。但一般來說,不希望企業申請的資助「獨沽一味」,即全部都是用來購買設備,或者全部都是用於新聘員工未來兩年的薪金,或者全部都是用來賣廣告及參加展覽。建議以上任何一個類別都不超過申請資助額的一半。
另外,為了避免出現聯手托價的情形,顧問服務和購買設備將需要有超過一家機構(供應商)的報價。費用為5萬元以下者,至少要有2個供應商的報價。費用為5萬元至143萬元,則至少要有5個供應商的報價。若費用超過143萬元,則需要進行招標。至於新增職位,則必須公開招聘,公司股東或負責人不可以刻意招聘自己的親屬。
已有500公司申請 未公布成功數目
「BUD專項基金:企業支援計劃」自去年中推出以來,生產力促進局已一共接獲大約500宗申請個案。其中,頗多申請個案仍然在處理中,但亦有一些已獲批准或者被拒絕。不過,該局暫時未能提供成功申請個案的數目。但黃景隆和簡翠珊特別總結一些失敗個案的通病(見表),希望作反面教材。
通用和恒常開支多不獲資助
通常,這些不獲BUD資助的費用,都是一些通用和恒常性的開支,而且不能直接和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拉上關係。
舉例說,電腦、打印機、影印機、數碼相機、流動電話等都是一般和通用的辦公設備。根本難以證明這些設備對發展品牌、升級轉型或拓展內銷有直接幫助或具有關鍵作用。其他恒常性的租金、陳列費、佣金、水電煤、交通等費用不獲資助,也是同一道理。此外,企業描述預期的目標或效果時,也要合理和現實一點。例如,有些公司隨便聲言,要在兩年內成為全中國第一,就不太現實。
由於「BUD專項基金:企業支援計劃」的申請表格和申請指引均長達30多頁(兩者可在網上下載),所以不建議企業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形下,就隨便填寫和提交表格。
生產力促進局不時都會舉辦有關申請BUD的講座。建議企業在填寫和提交表格之前,應該至少出席一兩次有關講座,以及細閱申請表格和申請指引。黃景隆和簡翠珊希望,稍後可以邀請到一些申請成功的企業出席講座,與其他公司分享經驗。
雖然BUD的申請期限長達5年(2012至2017年),但由於政府的撥款暫時只限10億元,有意申請者卻相當多,若政府不追加撥款,有可能未到2017年已用完撥款也說不定。因此,建議有需要的企業還是早一些申請較穩陣。
明報記者 薛偉傑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