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年輕人自我增值 較買樓重要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01日 06:35
2013年03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Eric希望置業過獨立生活,因而有意改善理財計劃,務求可以累積更多財富,待樓市下跌時把握機會入市。筆者認為,Eric尚且年輕,生活上仍有多種可能性,不宜妄下置業等重大決定。


資料顯示,Eric今年24歲,從大學畢業才2年,月入已有約2.5萬元。而且,跟大部分剛畢業的年輕人不同,他一直努力儲蓄。扣除日常開支後,每月持之以恒儲蓄9000元。時至今日,他已儲得17萬元,並全數投資於盈富基金(2800)。


樓價難測 入市前計清風險

Eric直言想盡快置業,過獨立生活,但常聽親戚朋友說香港的樓價快跌,勸他等跌市才上車。筆者對此不敢苟同。理由是香港的樓市走勢,實在難以預測,既不知道確切的下跌時間,也不知道樓價下跌的幅度,教人無從規劃。


此外,等樓價下跌才入市,表面上很有道理,實則不然。倘若承親友貴言,樓市真的轉差,不排除會拖累整體香港經濟,進而影響Eric的工作及收入。最壞的情况是,Eric成功以低價買樓後,轉眼便因失業,被迫將物業以更低價賣出。


根據Eric的情况分析,筆者認為比起入市時機更加重要的問題,是買不買樓自住。筆者希望Eric想清楚,過獨立生活是出於一種實際需要,還是純粹虛榮心作怪。如果只是後者,其實他不宜輕言置業,以免承擔太大風險。


Eric的事業才剛起步,預期還有很多變化。單就筆者所見所聞,很多年輕人在畢業後數年仍未清楚自己的理想及能力,以致頻頻轉工或轉行。如果Eric數年後想放棄現職,卻礙於要應付樓按而無法實現,肯定感到十分後悔。


試想像他數月後湊足25萬元作首期,透過按揭保險買入一個市值250萬元的筍盤(還未包佣金及裝修等雜費)。假設按揭利率為2.5厘及分30年攤還,每月供款也要9200元,不單止傾盡他的每月儲蓄,還要從現有開支中,想辦法每月節省200元。由此可見,除非Eric的收入將會增加,否則置業自住將扼殺他生活上其他可能性。


有見及此,Eric不妨將買樓自住計劃暫時擱下,在現階段先將資金留作進修(或其他有建設性用途),藉此增加自己的競爭力,以及將心智磨練得更加成熟踏實。隨着事業更上一層樓、收入增加,他也可以選購一些較優質的物業。


相反,一旦Eric有結婚或方便工作等實際需要,或者覓得理想住宅單位可作長線投資收取租金(即非自住用途),便大可放膽置業。不要輕易受旁人的意見影響,以免失諸交臂。如果財政能力稍有不逮,可仔細檢視現時的各項開支,尋找一些能夠節省的地方,或者尋求家人幫忙。


另一方面,由於Eric跟朋友現時每月花費4000元合租一個工廈單位作Band房,因此除了希望置業自住,他亦考慮動用儲蓄購入一個工廈單位,再放租給自己及朋友使用,實行肥水不流別人田。


買工廈租予自己人 恐麻煩多

對於這個計劃,筆者認為,Eric若將單位租予外人,視乎回報──如明顯大過投資盈富基金,尚且可以考慮;若將單位租予自己人,則恐怕是自找麻煩,失去投資的意義。道理很簡單,由於單位是被自己及朋友租用,使樓市暢旺,Eric也不好意思加租。反之如果經濟環境欠佳,便很可能被朋友以友誼作要脅,慘遭拖欠租金。


最後,有關Eric想改善個人理財計劃的問題,筆者建議他報讀一些信譽良好的理財投資課程,以及閱讀一些專業投資者的著作,藉此吸收財經知識及提升投資能力,然後因應市况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例如在熊市減持盈富基金,增持防守性較高的藍籌公用股。


(筆者為證監會、香港專業保險經紀協會及強制性公積金中介人持牌人)

甄寶群

中國富強金融集團 財富管理部主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