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2017年特首普選,很大可能有預選機制,《明報》就建制派人士對預選的說法,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做民意調查,發現按有關說法,受訪者支持設預選的有39%,反對有38%,基本相若。對於調查結果,政府若解讀為大多數市民未反對預選,或許捉錯用神,因為建制派人士所說的預選,片面強調了預選的必要和好處,並未觸及組織運作等關鍵細節,市民未能判斷是否合乎民主選舉準則;所以,政府應該盡快開展諮詢,讓各方關心政改的人士及組織盡早提出具體方案,讓市民能在知情下,討論預選的積極和消極效果,謀求一個符合《基本法》要求又符合普及而平等的普選方案。
若預選模式運作不民主
會否還有四成市民支持?
政府優先處理民生議題,政改問題則唱慢板,表示在適當時候才就2016年立法會選舉和2017年特首普選安排啟動五部曲,不過,有關議題尤其是首次特首選舉的安排,最近一兩個月正在不斷升溫,導火線是港大學者戴耀廷提出公民抗命佔領中環,其後,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北京「兩會」期間,表示「一定要有篩選」,有建制派人士更明確提出「應該先由提名委員會預選,確保所有特首候選人都不會對抗中央政府,最後由市民一人一票選出行政長官」。《明報》按這種說法,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做民意調查,成功訪問了508名18歲以上市民,得出支持預選和反對預選基本相若的結果。
對於這個調查結果,有分析(例如中央政策組前任首席顧問劉兆佳)認為,此乃港人期盼民主、又想倚靠中央的「矛盾民主觀」。港人對民主和中央的取態,或許真的處於矛盾抉擇,不過,若認為這個調查結果確切反映這種心態,值得商榷。因為調查的命題,不足以達至這個結論。
大多數港人認同香港應與中央保持良好關係,若出現對抗局面,對香港不利,所以,按建制派人士的說法,可以確保特首候選人不會對抗中央,預選成為積極正面因素,相信這是有四成受訪者支持預選的主要原因。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建制派人士所說預選,乃抽空來說,並無內涵,包括無提名委員會如何組成、無運作模式、無甄別參選人成為候選人的客觀準則等;即是說,建制派人士只提到預選的「好處」,無觸及預選的「壞處」,政府做諮詢時,不能避免觸及「三無」,屆時民意走向難料。
所以,在預選的消極負面因素未充分暴露之時,受訪市民有大約四成支持預選,是否偏高,值得注意;設若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和運作模式等不符合民主要求,用以判別哪一名參選人對抗中央,只憑提名委員的政治審查、主觀好惡,缺乏客觀標準,則這樣的預選仍然得到約四成市民支持,才算反映真實情况。
我們指出這一點,旨在提醒政府,勿以為民調顯示支持與反對預選的市民相若,就躍躍欲試,推出不符合國際準則的特首普選方案,利用港人不想與中央對抗的主觀良好意願,迫使港人吞下假普選的特首選舉苦果。政府若這樣做,很大可能誤判民情,選舉辦法諮詢從一開始就不對焦,不可能有良性互動的討論。
「佔領中環」是雙刃劍
實際有協商討論空間
同樣地,近期引發廣泛迴響的「佔領中環」公民抗命運動,包括政府在內的不少人士,只聚焦在萬人佔領中環的想像場景。其實,提出此事的香港大學副教授戴耀廷明確指出,以實際行動佔領中環,只是萬不得已的最後一步,另外,參與者經商議後會提出方案,並非他們接受的唯一方案,若政府提出的選舉辦法符合民主選舉的國際準則,他們會交由參與者商議是否接受。所以,這個運動有協商空間,並不排拒符合國際準則的民主選舉安排。
我們要指出,若政府認為「佔領中環」只是搞對抗,沒有討論協商空間,也是誤判。政府不應先入為主,以為「佔領中環」一定是消極負面因素,若認識清楚,處理得宜,不應排除這個運動會成為推動民主進程的積極正面元素。這個也是對焦問題,若一開始就失焦,把一切群衆參與的運動都視為負面因素,則政府實際上在搞對抗,會堵死良性互動的討論空間。
還有一個情况值得政府注意,就是分歧不等於撕裂。市民就政制安排有不同意見,是客觀事實,只要本諸理性討論,就有望縮窄分歧,尋求最大公約數。在這種情况下,即使有分歧,社會也不致撕裂。近期,有團體以「愛港力量」、「愛港之聲」等旗號,支持政府,與反對者打對台。團體主動、自發以行動支持政府,完全無問題,不過,若有關活動的參加者並非純粹主動和自發,而是被組織出來對抗反對政府的活動,則事態就會變質,不僅是分歧,而是在撕裂社會。所以,若支持政府的聲音和力量是組織出來的政治操作,則可能帶來的後果,有關方面要有足夠估量:想想一個被刻意撕裂的社會,要付出多大代價。
毫無疑問,2016年和2017年選舉安排,肯定會掀起熱熾討論,若有較多時間迴旋,或許可收事緩則圓之效,若事態一開始就在死線前徘徊,屆時空間壓縮,整體社會繃緊,不利於理性討論。所以,政改諮詢宜早不宜遲,政府應該盡快開展政改五部曲。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若預選模式運作不民主
會否還有四成市民支持?
政府優先處理民生議題,政改問題則唱慢板,表示在適當時候才就2016年立法會選舉和2017年特首普選安排啟動五部曲,不過,有關議題尤其是首次特首選舉的安排,最近一兩個月正在不斷升溫,導火線是港大學者戴耀廷提出公民抗命佔領中環,其後,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北京「兩會」期間,表示「一定要有篩選」,有建制派人士更明確提出「應該先由提名委員會預選,確保所有特首候選人都不會對抗中央政府,最後由市民一人一票選出行政長官」。《明報》按這種說法,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做民意調查,成功訪問了508名18歲以上市民,得出支持預選和反對預選基本相若的結果。
對於這個調查結果,有分析(例如中央政策組前任首席顧問劉兆佳)認為,此乃港人期盼民主、又想倚靠中央的「矛盾民主觀」。港人對民主和中央的取態,或許真的處於矛盾抉擇,不過,若認為這個調查結果確切反映這種心態,值得商榷。因為調查的命題,不足以達至這個結論。
大多數港人認同香港應與中央保持良好關係,若出現對抗局面,對香港不利,所以,按建制派人士的說法,可以確保特首候選人不會對抗中央,預選成為積極正面因素,相信這是有四成受訪者支持預選的主要原因。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建制派人士所說預選,乃抽空來說,並無內涵,包括無提名委員會如何組成、無運作模式、無甄別參選人成為候選人的客觀準則等;即是說,建制派人士只提到預選的「好處」,無觸及預選的「壞處」,政府做諮詢時,不能避免觸及「三無」,屆時民意走向難料。
所以,在預選的消極負面因素未充分暴露之時,受訪市民有大約四成支持預選,是否偏高,值得注意;設若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和運作模式等不符合民主要求,用以判別哪一名參選人對抗中央,只憑提名委員的政治審查、主觀好惡,缺乏客觀標準,則這樣的預選仍然得到約四成市民支持,才算反映真實情况。
我們指出這一點,旨在提醒政府,勿以為民調顯示支持與反對預選的市民相若,就躍躍欲試,推出不符合國際準則的特首普選方案,利用港人不想與中央對抗的主觀良好意願,迫使港人吞下假普選的特首選舉苦果。政府若這樣做,很大可能誤判民情,選舉辦法諮詢從一開始就不對焦,不可能有良性互動的討論。
「佔領中環」是雙刃劍
實際有協商討論空間
同樣地,近期引發廣泛迴響的「佔領中環」公民抗命運動,包括政府在內的不少人士,只聚焦在萬人佔領中環的想像場景。其實,提出此事的香港大學副教授戴耀廷明確指出,以實際行動佔領中環,只是萬不得已的最後一步,另外,參與者經商議後會提出方案,並非他們接受的唯一方案,若政府提出的選舉辦法符合民主選舉的國際準則,他們會交由參與者商議是否接受。所以,這個運動有協商空間,並不排拒符合國際準則的民主選舉安排。
我們要指出,若政府認為「佔領中環」只是搞對抗,沒有討論協商空間,也是誤判。政府不應先入為主,以為「佔領中環」一定是消極負面因素,若認識清楚,處理得宜,不應排除這個運動會成為推動民主進程的積極正面元素。這個也是對焦問題,若一開始就失焦,把一切群衆參與的運動都視為負面因素,則政府實際上在搞對抗,會堵死良性互動的討論空間。
還有一個情况值得政府注意,就是分歧不等於撕裂。市民就政制安排有不同意見,是客觀事實,只要本諸理性討論,就有望縮窄分歧,尋求最大公約數。在這種情况下,即使有分歧,社會也不致撕裂。近期,有團體以「愛港力量」、「愛港之聲」等旗號,支持政府,與反對者打對台。團體主動、自發以行動支持政府,完全無問題,不過,若有關活動的參加者並非純粹主動和自發,而是被組織出來對抗反對政府的活動,則事態就會變質,不僅是分歧,而是在撕裂社會。所以,若支持政府的聲音和力量是組織出來的政治操作,則可能帶來的後果,有關方面要有足夠估量:想想一個被刻意撕裂的社會,要付出多大代價。
毫無疑問,2016年和2017年選舉安排,肯定會掀起熱熾討論,若有較多時間迴旋,或許可收事緩則圓之效,若事態一開始就在死線前徘徊,屆時空間壓縮,整體社會繃緊,不利於理性討論。所以,政改諮詢宜早不宜遲,政府應該盡快開展政改五部曲。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