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就土地供應策略開展第二輪諮詢,就5個近岸填海選址、在中部海域興建人工島及3個岩洞發展計劃,徵求公衆意見;從首輪諮詢情况看來,填海和人工島有較大爭議。但必須指出,即使政府的建議全部落實,按現時居住標準也僅夠17年之用;若港人希望下一代「住得比我們這一代較寬敞」,則要增加更多土地供應。所以,政府就填海造地,應該有更積極進取的想法,增加更多土地儲備,同時制訂政策目標,以一代人(約30年時間),徹底改變港人的居住生態,包括供應充足和增加人均居住面積。
若反對填海造地
請提出其他可行辦法
政府估計到2030年需要4500公頃土地作居住、基建和經濟發展用途,而透過收地(新界東北及洪水橋)、重建、改變土地用途、岩洞及石礦場用地等5種方法,只可提供約3000公頃土地,其餘1500公頃寄望填海造地。以目前的社會氛圍,能否在新界順利收地,存在不少變數,若有阻滯,土地供應就會打折扣。另外,政府提出的5個填海選址,即使能夠克服險阻而落實,但是所得土地只有600公頃,若遇反對被迫縮小規模,則差距就更大。所以,不確定因素是未來土地供應的隱憂,政府以土地儲備概念來看待問題,是恰當做法。
從這個角度審視建造人工島的建議,應該更認真深入研究。即使落實5個近岸填海,也僅夠兩年之用,可以說細眉細眼。政府建議研究的人工島,從地理環境而言,有不少組合,例如可以把喜靈洲與坪洲連起來,或是喜靈洲與長洲連起來,甚至是喜靈洲、坪洲和長洲都連起來;若更積極進取,由南丫島向西海域填海,盡量接近與喜靈洲和長洲,然後以橋樑或隧道連接起來,並適當發展大嶼山,若做到這樣,屆時香港的發展迴旋空間,可以大大增加。
香港總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約有七成劃歸郊野公園,現在約超過700萬人居住的空間,約只佔總面積的7%,若按現在的居住環境,只要郊野公園釋出約2%土地,就可以容納約100萬人居住。不過,郊野公園在港已經等同「聖地」,向這些土地打主意,肯定招來強烈反彈,在社會都「深明大義」,願意釋出少許郊野公園土地之前,居住、基建和經濟發展是現實需要,填海和建造人工島就成為唯一取得大幅土地的方法。香港在二次大戰後的發展,與填海造地分不開,若有人反對填海和建造人工島,我們希望反對者不要純粹反對,而是可以提出其他可行的增加土地供應辦法,讓大家一起來思索解決香港的居住問題。
當年梁振英未做特首之時,他撰寫的文章,多次提到本港約七成家庭居住面積不到500方呎,認為需要改善,現在梁振英已經成為特首,他日前在天津訪問時,重提香港新一代的人應該住得寬敞些。事實上,本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50方呎,相對於新加坡300方呎,內地城鎮354方呎,內地農村399方呎,以香港經濟水平在全球經濟體位居前列,居住環境卻與之成反比。這是香港之恥。雖然遠水難救近火,我們這一代很難住得寬敞些,然而,我們也應該積極為下一代創造條件,希望現在規劃填海,將來大幅增加可住之地,樓價不再瘋狂飈升,居住面積可以有所改善。
這一代難住得寬敞
為下一代創造條件
先不論港人蝸居的各種因素,人均居住面積若要追上新加坡,理論上就需要多一倍土地,所以,若梁振英的「住得寬敞些」成為政策目標,則現在規劃的土地供應就不足夠。所以,填海和人工島的規劃不妨更進取,特別是人工島,應該以夢想式的規劃,盡量與海爭地,爭取以30年時間,逐步改變港人蝸居的局面。財政司長曾俊華就財政儲備的「愈多愈好」說法,備受批評,不過,土地儲備不嫌多,真箇是愈多愈好,因為不但政府因而重掌供應的主導權,還可以改善市民的生活,所以,政府應該大膽一點,以擁有更多土地儲備為政策目標。
環保團體或人士普遍反對填海,政府也關注填海會否破壞生態,特別關注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這個態度值得肯定,期望政府透過全面仔細的環境評估,提出「環保填海」具體做法,與關注團體和人士商討,爭取達成最大共識,盡量減少與海爭地可能遭到的阻礙。正在動工興建的中環灣仔繞道工程,臨時填海工程已經成形,若有留意填海情况,會發現採用的辦法未見對周遭水質構成太大影響,相信與成本較高昂有關。政府擁有的超過7000億元財政儲備,本來就應該用於造福港人,本港有足夠財力推行符合環保需求的填海工程,期望政府與環保人士透過理性討論,縮窄分歧,達成共識,讓香港有足夠空間繼續發展。
梁振英競選特首時主打土地房屋問題,得到廣泛支持,他當選之後,就梳理樓市和長遠規劃,做了一些工作,顯示他要使樓市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決心。事實上,本港衆多深層次問題,不少都與土地供應和居住問題有關,梁振英在這一任內,若能夠搭建一個穩定供應土地房屋的框架,並有具體政策推展,其個人政績事小,為香港解決一個棘手問題事大,所以值得集思廣益,凝聚共識,打破過去多年一直纏繞港人的居住困局。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