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偉立﹕打破官富民窮結構性盈餘的框框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22日 06:35
2013年03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財爺曾俊華剛公布新政府第一份預算案,一如預期,政府庫房再次錄得龐大盈餘,財政儲備達到歷史新高。


政府庫房錄得龐大盈餘,最直接的解讀,就是收入大於支出。過去7年,政府合計錄得4140億盈餘,相當於平均每份預算案約600億元。擁有如此龐大的盈餘,理所當然代表政府收入遠高於支出。但有趣的是,財爺於預算案及其後的「我的網誌」內分別羅列出,政府總開支及經常開支的增幅,自回歸以來,均遠較政府收入及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為高。


根據政府的版本,政府開支增幅一方面遠高於收入增幅,同時又能錄得龐大盈餘。這種不可思議的情况,相信是全球財長以至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但世上並無如此便宜的事,出現上述情况的原因,純粹是數字遊戲。


附表一比較了政府與筆者計算的版本,數據清楚顯示,政府所描述的不可思議情况,主要由於比較的年份不同,比較的基數出現龐大誤差所致。


當然,筆者無意與政府爭拗。提出以上分析,旨在指出政府數據的表達存在邏輯矛盾,既有可能誤導市民,亦無助於理性討論。再者,刻下香港的經濟環境與回歸時截然不同,硬將兩段時期作比較,只會令分析數據與現實脫節。


政府主要收入與GDP的相關性 愈來愈低

要分析討論,就得聚焦問題所在。香港現時7000多億財政儲備,如撇除於回歸時由土地基金轉移的2000億元,庫房在過去數十年累積的財政儲備有約5000億元,而其中高達八成的儲備就是由過去7年所累積的。很明顯,香港的財政收入於過去7年都大幅高於支出,而當中的差距比例亦遠較過去數十年的平均數為高。


出現這種情况的原因,乃由於政府的支出增幅主要緊跟着名義本地生產總值的增幅,但政府的收入則愈來愈與本地生產總值無關。附表一黃色部分比較了本地生產總值與政府經常開支的1年、5年及10年變化。數據清楚顯示,兩者的增幅變化非常脗合。究其原因,因為每年政策局能否取得資源,去改善現有政策或推出新政策,需由政務司長、財政司長主持的「高層資源會議」決定;在決定分配資源時,需要參考根據財政司長每年在預算案演辭中公布的中期預測所推算的預測開支上限。至於中期預測所推算的根基,主要以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及通脹(簡言之即名義本地生產總值)為依歸。因此,雖然表面上政府作支出預算時並不會以收入高低為準,但實際上,支出的增長(尤其是經常性開支)則與名義本地生產總值有密切關係。而背後的根本信念,就是意味着收入及支出長遠而言應與名義本地生產總值相連。


政府過去7年於財政預算上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包括低估了3300億元收入、以一次過派糖(總金額合計超過1800億元)去取代長遠規劃以至儲備不斷膨脹而又沒有一套明確的儲備管理方針等,都是由於政府未能與時並進,認清收入部分已出現了根本的轉變。


政府現時的財政收入中,有39%是來自賣地收入、印花稅及投資收入(統稱為波動收入)、27%來自利得稅,餘下三分一則來自其他所有收入(附圖一)。


附表一中藍色部分展示過去1年、5年及10年波動收入及利得稅的變化。數據清楚顯示,兩者的升幅均遠高於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時間愈長,差距愈大。波動收入及利得稅貢獻了政府三分之二的總收入,而它們兩者的增幅亦遠高於本地生產總值的增幅。政府不明所然,只懂嚴格控制經常性開支,讓大筆的收入流入庫房或作低質素的一次性開支,令到社會經濟建設嚴重滯後,造成官富民窮的情况。


政府現時的財政管理手法,基本上沿用上世紀港英時期的那一套。以量入為出為根基,再將支出跟釘在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上。當時的政府收入與本地經濟息息相關,它們的增長理所當然地步伐一致。但時移世易,無論從中資國企股市值、內地人於本港消費、置業以至開設公司等規模,與回歸時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這些經濟活動的具體反映,就是賣地收入、印花稅、投資收入(統稱為波動收入)及利得稅與本地經濟增長的相關性愈來愈低。


如果大家承認中資活動在港只會有增無減的事實,就明白波動收入及利得稅與本地生產總值的關係只會愈拉愈遠。換句話說,如果政府什麼都不做,庫房收入只會年復年地大幅高於支出,出現結構性盈餘,平白浪費大量寶貴資源。我們構思的「財政穩定基金」,就是針對性解決以上的矛盾,透過「財政穩定基金」平滑化政府的收入、改變政府處理收入介定的方法,令現時被介定為波動或非經濟常性的收入轉化為經常性收入。當中既不涉及調整稅制,更不會增加市民或工商界的稅務負擔。在不需動用儲備,不違反「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的前提下,理順政府每年的現金流,為長期減稅或增加經常性開支創造空間,落實各項長遠改革。


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理事、天駿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