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日前在會見本港建制派立法會議員時,向港人展示中央為普選特首設定的大框架:特首要「愛國愛港」,不與中央搞對抗;特首候選人必須先經提名委員會篩選,簡單而言,人選要經北京「反芻」後,才給港人投票選出。不論港人滿意不滿意,這就是中央為2017年普選特首安排談判的「起步價」。
有關愛國愛港者治港的話題,將近30年。已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在1984年會見鍾士元等人士時,就定下了「愛國者」的標準:「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
至1990年,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頒布香港《基本法》之時,向新聞界發表談話時說到,「港人治港是指應該主要由愛國者,即愛祖國、愛香港,贊成祖國統一,並且擁護《基本法》的香港本地中國公民來治理香港」。
再看喬曉陽2013年最新的說法,他們怎樣定「愛國愛港」人士的標準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與中央政府對抗」。
這個「不與中央政府對抗」的標準,可以無限伸延,批評內地貪腐問題算不算?限制內地人來港買奶粉,令內地嬰兒健康受威脅又算不算?向內地在港買樓的達官貴人徵重稅是不是跟中央對抗?說到底,所謂愛國愛港,豈不是中央對有關人選的政治審查而已。中央當前就普選特首的安排設下重重關卡,泛民人士被摒出「候選」門外的機會極高,但這不代表港人便應乖乖按北京旨意,劃地為牢,不敢越中央雷池半步。中央才開價,港人仍有議價的空間,不論是學者正推動的佔領中環行動好,還是日後政府推行的政改諮詢好,港人應為香港的未來發聲、付出,否則香港只會坐困愁城。
作者是資深傳媒工作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