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研究:暴力電玩可致暴力麻木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30日 21:35
2013年03月30日 21:35
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日本及本港都曾發生熱愛打機的學童或年輕人殺人事件,美國研究已證實暴力遊戲可令人變得麻木及較具侵略性。雖然不少本港年輕「機迷」表明不受影響,強調虛擬暴力不會化為現實,但有專家指受影響的年輕人未必自覺,暴力因子亦可潛藏人心,遇上觸發點便會爆發偏差行為,因此勸告年輕人勿沉迷打機。


2011年挪威爆炸及連環槍擊案的兇手布雷維克,在法庭上揚言自己是「透過玩《使命召喚》(Call of Duty,戰爭槍擊遊戲)練習槍法」;日本亦曾發生愛打機的學生殺人事件。


為了解開暴力遊戲與暴行的關係,美國密蘇里大學心理學系教授Bruce D. Bartholow在2011年向70名青年做研究,當中一半人玩25分鐘暴力遊戲,再觀察暴力圖片,腦部測試顯示他們看圖片時的反應較弱,即對暴行較麻木,另亦較有侵略傾向。台灣亦有研究指出,經常玩暴力遊戲的小學生對死亡的恐懼相對較低(見右表)。


台研究指對死亡恐懼較低

不過,正在銅鑼灣機舖打機的21歲姓王青年認為,遊戲中的暴力手段只屬虛擬,不可與現實情况混為一談,加上打機過程已得到發泄,故暴力遊戲並不會令人變得暴力,「你唔會打打吓機,聯想到要喺現實中打人殺人」。


機迷:打機已可發泄 不會訴諸現實

機齡7載的17歲青年阿誠前晚參與協青社深宵打機活動,他認為最多只在輸掉遊戲後心情煩躁,例如他與一班朋友到網吧玩連線對戰遊戲時,有朋友會在輸掉比賽後發脾氣大力拍枱或講粗口等。他深信若非精神出現問題或生活受壓,絕不會有暴力行為,故認為暴力遊戲與暴力行為並無太大關連。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黎定基認為,暴力遊戲未必令人變暴力,但他指有關影響可潛藏人心而不自知,遇上觸發點可令人出現差偏行為。他說,沉迷電腦遊戲的「宅男」或無法辨認真與假,甚至將其他人「物件化」,失去同理心,「作出破壞性行為時,青年人可能不覺得對方會痛,就如電子遊戲的角色一樣」。


暴力因子潛藏 專家:遇觸發會爆

青協督導主任徐小曼表示,機癮影響取決於沉迷者的成長環境、家庭背景及性格等眾多因素,並非由暴力遊戲單獨造成。個性內向的青年一般較高危,沉迷程度亦較嚴重,戒癮相對難。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網開新一面」網絡沉溺輔導中心主任李展熙亦稱,沉迷打機者多數家庭關係欠佳、學習興趣低、成功感低及社交網絡差。


【系列之二.完】

明報記者 楊德銘 曾安迪 周婷 蔡傳威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