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田北辰﹕港鐵「可加可減」假封頂長青網文章

2013年04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4月24日 06:35
2013年04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港鐵可加可減機制千呼萬喚始出來,一如所料,港鐵與市民對於票價的理解相差十萬九千里。港鐵猶如伊索寓言內的蝙蝠,蝙蝠跑到鳥群中,宣稱自己不長羽毛,是獸類;跑到獸群中,聲明自己會飛,是鳥類,只要對自己有利,就隨時轉變角色。港鐵向股東交代時就可聲稱是地產發展商,地產開發的利潤才是企業的最重要收入,具極高賺錢潛力;向市民公眾解釋票價就是運輸機構,地產收益不應與鐵路營運混為一談,票價不應由地產項目收入補貼。


社會、政府需認清「蝙蝠身分」地產開發是正業,並非營運鐵路,鐵路只是副業,對港鐵的角色有清晰定位,公眾才可公平、客觀判斷港鐵的票價。


港鐵的機制提出後,討論都集中於機制是否公平、有否顧及社會責任,企業在百億盈利「賺大錢」下,仍然千辛萬苦依據可加可減機制加價,只為增加3.6億元,這是否「應該」﹖在商言商,做生意賺盡利潤是理所當然,「拔一毛以利天下」並不適用,純商業角度考慮,港鐵利潤如何豐厚,都不需要關顧市民的交通開支負擔。不過,倘社會及政府都認定,港鐵的本業是地產,鐵路運作則是副業,訂定票價的標準就另作別論。港鐵「硬利益」多來自地產,去年業務利潤97.8億,當中「淨鐵路」利潤不足兩成。照我所知港鐵車站及廣告費、租金、車票收入共146億,扣鐵路成本70多億、給港鐵的租金約20多億、折舊30多億,鐵路總營利僅10多億。港鐵是蝙蝠還是鳥?不言自明。


港鐵票價

只需與「市民承擔力」掛鈎

香港地鐵與新加坡地鐵最不相同的地方,新加坡的地鐵上蓋土地發展權屬於政府所有,新加坡地鐵公司是運輸公司。


至於港鐵的「軟利益」則是來自鐵路運作,港鐵的車站上蓋物業的價值,普遍較非港鐵沿線為高。以屯門同樣去年出售的樓盤比較,西鐵站上蓋住宅「瓏門」為例,平均呎價達1.3萬元,與同區附近沒有港鐵站的「海譽」平均呎價8000元相差甚遠,即使「海譽」有海景也敵不過「瓏門」鐵路站便利,升值潛力具保證。港鐵更強的「武器」是可以透過鐵路規劃去改變人流,例如發展某個地區可增設車站帶動發展。另一方面,港鐵掌握全盤數據,若人流未足夠的車站,則可暫緩興建物業,例如新界西一帶則可因應發展、人流,按部就班慢慢發展。港鐵較其他地產發展商的獨特之處,就是港鐵掌握主要交通的骨幹,肥水不用落別人田。試問若果巴士公司可擁有巴士總站的土地發展權、路線規劃,亦未至於今天般經營相對港鐵是十分困難。


我認為,港鐵是政府擔任大股東的地產發展商,鐵路只是公司的工具,而擁有這工具的條件是承擔對市民的責任,鐵路必須視之為私營運作的公營服務。我建議,港鐵的票價只需與「市民承擔力」一個因素掛鈎,而且必須盡量令市民生活質素不斷提升。


「可加可減機制」之中,最無法妥協接受是「假封頂」。港鐵稱因應加價幅度會按每年工資中位數增長而「封頂」,實際上只是將加價押後兩年攤分加價。港鐵及政府更隱瞞了,即使兩年後仍然無法加價,加價的幅度會不斷延後,不會一筆勾銷,不論多久市民遲早都要還。


加價封頂

工資中位數增幅七成

我建議,每年加價應該只佔工資中位數增幅的七成作封頂,令打工仔加人工後,有三成實質增幅,市民生活也可「透透氣」,不應將增加的人工落在港鐵口袋。


港鐵生存有賴公帑透過地產項目補貼,港鐵的土地、地下的道路等等,全部都是社會的「無形成本」。誠如我去年底於立法會動議「港鐵票價 行會把關」,獲立法會議員投票通過,民意代表認同鐵路涉及廣大民生項目,政府必須扮演更重要角色。政府不應因港鐵一年票價減幅輕微或向乘客回贈「似是而非」的優惠,感到沾沾自喜,必須善用大股東的影響力關顧民生,市民交通費的負擔。


據報道,新加坡政府為紓緩早上繁忙時段的交通壓力,宣布推出在繁忙時段之前免費搭地鐵的計劃,鼓勵市民提早出門上班上學。雖然新加坡與香港鐵路的經營情况不盡相同,但新加坡鐵路的做法說明,將管理鐵路視為民生項目,有計劃地關心市民,毋須要錙銖必較、刻薄市儈。


作者是新民黨副主席、前九鐵主席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