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抑鬱症患者會突然對事物興趣盡失,其中抑鬱姊妹中的姊姊Ann,本來愛買化妝品,但病發後突然對化妝品失去興趣,不再化妝;至於她自覺的牙痛,當她明白這是精神壓力所致後,慢慢便不再那麼痛。
自覺「三無」:無用無助無希望
那打素醫院臨牀心理學家劉澤俊說,抑鬱源自焦慮等情緒問題,焦慮會令病人失去集中力,進而產生更多情緒問題。他指抑鬱病人主要有「三無」徵狀,包括自覺「無用、無助、無希望」,無希望是對將來不存寄望,8%患者更因而有自殺傾向。
劉又稱,患者會突然對以往感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治療抑鬱需了解焦慮源頭,以打破惡性循環。他指病人出現焦慮後,會給自己精神壓力,導致自我認知問題,如集中力下降,甚至如Ann般深信自己身體有毛病。由於自我認知問題確實會影響病人健康,當身體出現問題,病人便更覺得自己身體有毛病,形成惡性循環。
要打破惡性循環,劉表示先要以心理評估了解病人焦慮的源頭,並施以認知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等。個案中的Ann是因為學校競爭大,令她長期受壓,導致效率下跌,並產生心理問題。
劉澤俊表示,當時向Ann解釋其牙痛源於精神壓力,令牙肉繃緊,並教她放鬆。他稱Ann明白道理後,發現牙肉確沒有以前痛,便會覺得自己的「身體問題」是「有得醫」,慢慢走出困局。
那打素醫院兒童精神科副顧問醫生巫綺文稱,青少年與成人不同,成人如自覺患抑鬱症,會較多與人傾訴及求醫,但青少年則較少與人談論,亦未必認為自己有問題。她認為洞察青少年抑鬱主要靠家人,呼籲家長多留意家中青少年的情緒,若發現子女出現問題,應盡早帶子女求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