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今年進還款高峰 提防地方債長青網文章

2013年04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4月29日 06:35
2013年04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國際方面,惠譽、穆迪等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中國的信用評級,下調理由中涉及地方政府負債風險與透明度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財政監督報告》指出,中國地方政府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或成為中國財政風險的潛在源頭。國內方面,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第一季度經濟形勢的同時,明確下一階段要有效防範地方政府性債務、信貸等方面存在的風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也強調抓緊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加強防範金融領域潛在風險。由此,地方債問題浮出水面,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截至2010年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最大口徑下負債餘額23.7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2010年經濟總量的59%,接近國際公認的公共部門負債率警戒線;其中地方性債務餘額10.7萬億元,佔當年經濟總量的27%。據審計署統計,2013年將有53%的地方債務到期,意味着中國進入地方債務償還高峰期。


須防債務風險 由地方傳導中央

從債務組成看,地方債務分為顯性債務和隱性債務,其中隱性債務主要指地方政府擔保債務、社會保障資金缺口、地方金融機構的呆壞帳等,在出現金融機構清算等情况時,地方政府將承擔資產損失。隱性債務由於隱蔽性強、可監測性差、管理乏力等特點,構成地方債務的主要風險來源。


從期限結構看,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主要投向交通、運輸、市政、教育等各項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投資具有建設周期長、資金回收緩慢的特點,而地方政府的平均負債期限較短,進行的是 「借短債、投長資」操作,導致短期內償債壓力過重,放大了短期債務風險。


從傳導機制看,各級政府之間財權、事權不匹配導致地方債務累積,中央政府有錢沒有債務,地方政府需要進行各項投資卻缺乏相應資金來源,面臨長期資金缺口,一旦出現債務風險,由地方財政傳導到中央財政的可能性較大,將直接影響中央財政的安全。


從借債主體看,地方融資平台的舉債規模遠遠高於地方政府和機構債務規模。許多地方融資平台由於缺乏自我約束和體制約束,管理制度、投資運作不規範,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等問題較為突出,盈利能力較弱。


總體風險可控 局部地區風險偏高

短期內地方債風險可控,儘管地方政府增收壓力和償債壓力都在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債務償還率將在2013年以後降至10%左右,償還比例將逐年降低,償債風險將有所下降。而在償債高峰期,一是政府資產中有相當比例的經營性資產,一旦出現債務問題,可以用高流動性資產進行對冲;二是可以進行展期和以新還舊等操作,進行風險轉移;三是通過有效管理和積極預防及時化解部分隱性債務,降低風險集中爆發的可能性。


長期來看,一方面,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中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有所提高,大規模經濟體的優勢正逐步顯現,尤其是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城鎮化的改革,經濟長期增長潛力巨大,經濟體系有能力消化損失。另一方面,地方債務投資的基礎設施在長期產生持續的利潤回報,並且能提高宏觀經濟運行效率,正的現金流入將直接減少政府償債額。


儘管總體風險可控,但在局部地區仍然存在比較高的風險積累,影響投資者預期。地方債務的隱含風險值得管理層的高度重視,應着重加強政府債務的資訊披露透明度,對地方融資平台的融資行為進行規範。


郭田勇

中央財經大學 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