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細微處顯溫情 不與外婆爭寵(5-8歲)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01日 06:35
2013年05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5歲兒子平日由外婆照顧,早上我們送上學,晚飯後我們帶回家,我們工作忙或孩子不舒服時就留在外婆家。有時周末回家,他最掛心外婆,要約她吃飯飲茶,外婆雖已常藉詞推辭,但孩子總是扭計。我們很沮喪,好像只是付錢給外婆帶大他,他好像不知誰是自己的父母親,怕關係從此變得疏離,如何是好?


現在大部分父母也是雙職爸媽,孩子日常照顧通常落在親友或傭人身上。兩三歲前的嬰幼兒未有生活技能,完全依賴別人照顧,與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如果得到妥善照顧,孩子對爸媽去上班的分離感自然不會很強烈。外婆既可以信賴又愛護孩子,讓孩子得到慰藉、安心和開懷,其實是幫了爸媽一大把。


父母教養地位無可取代

孩子黏着外婆實在無可厚非,爸媽應避免墮入吃醋的陷阱,強勢介入只會被孩子視為「阻礙」;另一方面,祖父母對孩子的管教通常較鬆,無論如何也不能取代爸媽,爸媽還是要負起為人家長的教養職責和角色。5歲孩子需要更多、更全面的成長教育,而有效的教導往往建基在良好互動的親子關係上。


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爸媽就應尋找和把握機會,多和孩子接觸,重建親密溝通的習慣,而不要用孩子的行為表現來衡量效果。個案中的爸媽可以和外婆商量,每天接孩子回家的那一刻開始,照顧孩子的工作就要由爸媽接手——陪孩子聊天、分享當天大事、玩耍、閱讀、哄睡覺等;若他生病了,爸媽更應親自處理,畢竟孩子需要接受哪些治療方案,還是應由父母決策。


分配時間 爭取相處機會

不要小覷這些瑣事,其實這是跟孩子最親密的時光,貼心關愛、肌膚之親最能直接傳遞愛意。例如和孩子一起在外婆家吃飯時,爸媽應替孩子張羅飯菜;孩子也可以在爸媽身上學愛護、體諒和回饋外婆的辛勞,如飯後和爸媽一起收拾和洗滌碗筷,從而擴大孩子對家中不同職責、互相照顧的認知,建立起爸媽在外勤奮工作,是為了提供安穩可靠的生活所需,這樣的基本概念十分重要。


工作再忙,也盡量在孩子的作息時間和他多相處,把部分不迫在眉睫的事挪在孩子入睡後才處理,多花時間和耐性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會慢慢明白。


資料提供﹕香港家庭福利會家庭生活教育主任王志平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