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區家麟﹕葵青港的迷霧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04日 06:35
2013年05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有關香港人對「自由經濟」的迷戀與迷思,與籠罩着貨櫃碼頭工潮的迷霧,應該從英治時代談起。英國人把「不作為」包裝成「積極不干預」,並塑造成殖民地遺產,為眾人膜拜,實屬政治化妝術最高境界。


香港連續第19年獲選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義無反顧,走在最前。香港營商手續簡便、效率高、少貪污、零關稅,固然是我們所珍重,亦令香港蟬聯第一;但看清楚,香港「勞工自由」一項得分甚高,其實是代表「資方主導勞工」的自由,炒人容易、工時規限少、勞工保障少,都為「最自由經濟體」這貞節牌坊,貢獻了分數。


貨櫃碼頭工潮中,資方在《明報》撰文,自稱「昔日以開創變革的商業模式促使香港成為世界首屈一指龍頭港口」,前人的奮鬥,自由經濟體系創造財富,固然值得稱頌,但不要忘記歷史大背景。大陸的動亂與封閉,令人才資金聚集香港;一直到90年代,香港是全中國唯一有效率的港口,獨享天時地利,正是時勢造英雄,「想窮都難」。


當天的經濟奇蹟,大家卻習慣歸功商家的奮鬥和自由經濟體系。和黃大班霍建寧謂,碼頭工人做24小時,是「自願的選擇」;電台烽煙節目,亦有打工仔相信資方一套,工人鬥工人,說「簽咗合約嘈乜嘢」;「一個願打一個願捱」的講法,深入民心。


這個時候,就要重讀哈佛政治哲學家桑德爾談公義:很多人誤解,以為簽了合約,雙方同意,就是公平交易。事實顯而易見,當其中一方擅於談判,或處於強勢,或有更多籌碼,或掌握較多資訊,協議不一定公平。


大家習慣擁抱自由市場,更順理成章,相信富人的金錢地位,來自個人奮鬥與堅毅不屈,發達有理,值得尊崇。桑德爾於《錢買不到的東西》中,指出當今市場經濟與貧富懸殊的新趨勢:「錢」的作用,愈來愈大。桑德爾指,若富人的錢,只用於買遊艇跑車等物質享受,貧富之差距,未必很關鍵。然而,「市場經濟」觀念威力宏大,正演變成「市場社會」,每樣東西都有價,以往買不到的,現在都可用錢解決。


What money can't buy

以香港而言,富人子女,直資私校選擇多,錢能買到好的教育兼寶貴的青梅竹馬人際網絡。這個時代,錢可以買代母生三胞胎;新醫療技術,有錢可以買到青春、整容變臉、買肝買腎、甚至大病能活命;日常生活,主題公園遊戲可以買「貴賓票」奉旨插隊;巨富之家,買不到一官半職,也可以撈到一個政協。大財團以自由市場之名,外判工種外判責任;有錢人可以買全版廣告,組織輿論反攻,可以買起傳媒左右大局;金錢,能夠買到機會、健康、權勢、影響力,富人鈔票的含金量,持續提升;與此同時,窮人上流之路收窄,議價能力下降。


「市場社會」,滲透到生活每一層面,正中馬克思所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剩下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與利益算計。而香港正是走在最前的自由經濟體。


還記得90年代末,香港電台製作《傑出華人系列》,以李嘉誠打頭炮,為人稱頌,不聞異議。李嘉誠當年獲頒榮譽博士學位,學生簇擁愛戴,他談成功之道:「勤力、節儉,有毅力,肯求知,肯建立信譽。」


俱往矣。


論財富之累積,李嘉誠是香港極端市場經濟的最大受益者;凡事走到極端,自有反彈,論信譽之插水,李嘉誠也是極端市場經濟的受害人。被奉若神明的「最自由經濟」,正是香港今天不解矛盾的根源。


參考書目:Michael J. Sandel,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Michael J. Sandel, What money can't buy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